徐子淳 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加减乘除的计算上,内容相对简单,孩子们对知识的吸收也比较快。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单独教学某一章节时,孩子们基本上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失误,但是将学习过的内容进行综合练习时,就会暴露出很多问题。
例如在单独教学加减乘除的时候,学生们对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看似都掌握得很好,平时练习的正确率也很高,但是在将这些内容进行综合,并且进行解决应用的时候,笔者就发现,很多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即使掌握了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但一些学生面对单独的一道解决问题时,思维却是混乱的,他们没办法将自己学到的解题方法准确地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这些学生在做题时,对于加减乘除这四则运算的意义不了解,即使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却没有得到思维上的提升,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目的的思考。这样一来,学会的方法就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这种时候,教师不仅应该告诉孩子做题的方法,更应该加强解题思路的讲解,让孩子去体会题意,学会思考。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们经常会让学生圈画出“关键词”,帮助孩子理解题目意思,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这种做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帮助他们很快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防止因看错或思维定势而造成的错误。
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这种做法也会造成另外一种错误。例如这样的一道题目:“商店里有童话书、科技书、数学书共100 本,其中数学书26 本,问童话书和科技书一共多少本?”在刚刚拿到这个题目时,孩子们一下子就会抓住关键词“一共”,因为我们做过很多题目看到“一共”就用加法,所以很多孩子在还不了解题目意思的情况下,就列出了算式:100+26=126(本)。
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常有发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告诉孩子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毋庸置疑是有好处的,那为什么好的方法却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只是机械掌握了做题的方法技巧而解题的思路并不清晰而导致的后果。数学学习就和种菜摘瓜一个道理,有好的技巧也要因地制宜,掌握好的方法和技巧,也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学好数学。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会越来越复杂,每当遇到一种新类型的题目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原本学习过的内容的基础上,很快吸收新的知识,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对于经常做的题型很熟练,但是发生一点点的变化,他就不知道应该怎么解决了。例如课本上学习《两部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有类似这样的题目:“白兔拔了两篮萝卜,每篮15 根,灰兔拔了16 根萝卜,问两只小兔子一共拔了几根萝卜?”虽然之前我们做的都是用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但是思路连贯的孩子一下子就看出这道题目不是一步就能做出来的,从题目出发,我们要知道知道一共拔了多少根,就要知道白兔和灰兔各自拔了多少根,而题目中白兔拔多少根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所以要先求出白兔拔了多少根。
可是这时候,那些平时只懂得生搬硬套,做题不思考的孩子,就会显得很吃力。他们往往只能从问题出发向前推一步,求“一共”要么用加法,要么用乘法,如果有“几组”和“每组几个”就是乘法,知道是两部分“合起来”那就用加法。他们的思想是僵化的,在学习加法和乘法的时候,他们就没能掌握加法和乘法的意义,只是通过“公式”和技巧,把一种类型的题目做熟练了,所以在遇到更高要求的题目时,他们脑子里解题思路是很混乱的,长此下去,会更加难以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
笔者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各自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数学思维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理性思维,它不同于感性,有些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创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能在生活中找到与书本内容对应的经历,自己去演一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小学低年级中,因为学生认字较少,阅读能力较弱,所以有时需要老师和家长帮助读题或者分析题意。可久而久之,笔者就发现有不少学生养成了一味依赖老师和家长,自己不愿意读题和思考的习惯。阅读能力对学生低年级的数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不主动地去读题去思考,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一直得不到锻炼,停滞不前。所以在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时,教师应和家长沟通,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读题习惯,让孩子自己学会阅读题目、分析题目。
学生吸收知识最主要的场所就是课堂,如果课堂上没有掌握知识,那在课后再进行二次弥补,效果是事倍功半的。课堂就那么短短几十分钟,要怎样利用才算是效率最大化呢?笔者认为最高效率的课堂是要每个孩子都说到。只有孩子自己用连贯的语言将思考的过程叙述出来时,才说明他对这部分的内容是完全掌握了的。给每个孩子说的机会,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关于知识的记忆是需要不断加深巩固的。而反复的练习除了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如果有错误没有及时纠正,还会导致孩子对错误的做法产生深刻印象。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不断给孩子巩固练习的基础上,给孩子组织类似于合作竞赛的小游戏,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是做难度中等偏下的题目,对于班级内大部分学生来说,思维是得不到锻炼的。所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每天给孩子布置一道思维拓展的题目,让孩子们自己回去思考,第二天的时候,让有思路的同学分享自己思考的过程,再邀请不同做法的孩子进行补充,这样既可以照顾学习较为吃力的同学,也能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得到思维上的锻炼。
小学数学教学需避免将工作重点放置于知识的教学上[2],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结果或者技巧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在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得到思维的锻炼和提升,只有思维能力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