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子贺 国网牡丹江供电公司
大电力用户电能计量装置改造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工作内容,进行10kV以上电力用户电能计量装置的改造与完善,并开展系统变电所中高压电力用户电能计量表的改造,针对相位进行测试,保证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好用户差错电量的错误接线检查工作,实现大用户增减容电流互感器的管理目的,提升电压互感器检查效果。应进行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改革管理,遵循现代化与科学化的工作原则,全面提升大电力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的改造工作效果,创新计量装置的应用方法,在提升计量装置应用效果的情况下,保证更好的为大电力用户提供服务。
电能表接线检查,在各条线路出线上安装的计量表计,对考核线路的线损至关重要,而此类表计一般安装在变电站的出口,多为三相三线,所以判别三相三线电能表的接线是否正确很重要。错误接线有许多种,能够迅速判别,而且在现场实际操作中较为方便,简易方法如下:
首先对任何正转的电能表,如果原电能表,接线正确,通过三次对调任意2根电压进线后,电能表都应停转,如不停转或有一次不停转,则证明原电能表接线有错误。肉为原电能表接线如果正确,三次对调电压进线后,在对调电压进线后都应停转。
通过三次对调电压进线,如果电能表三次都停转,只能说明原电能表接线可能正确。电能表对调电压进线停转,只是电能表原接线正确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为此还必须进一步进行判断,其方法如下:首先断开B相电压,此时电能表每分钟转数应为原接线时转数的一半。因为在原接线正确情况下,断开B相电压进线后,B相电压电能表正转速度应降低一半,然后再把A、C两相电压进线对调,使电能表停转。继续进行断开电压进线的实验,先断开A相电源进线,再断开C相电源的电压进线,则无论用户的功率因数多大,两次断线后,电能表的转数都应相同,但转向相反。通过对调电压进线和分别断开一相电压进线后,观察电能表所处的状态,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电能表的接线是否正确。从对电能表多种错误接线进行的综合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在任何错误接线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同时出现上述六种情况的组合。
在大电力用户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应科学的进行电能计量表的改造,通过合理的改造处理方式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在合理开展相位测试工作的情况下,提升整体工作效果,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
一.应针对电源侧计量装置进行分析,设置屏柜开展专线用户的各项用电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需进行10kV电力用户的调查管理,在二次计量回路与计量表全封闭处理的情况下,规避窃电问题,保证合理的进行检查与处理。对于户外互感器而言,二次端钮盒的应用与端子箱的应用较为重要,应进行电磁密码锁的封闭处理。同时,在电能表屏处理工作中,应进行科学处理的开展管理工作,编制完善的工作方案,提升整体电流进出线的处理效果。
二.变电站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设置专门的出现间隔方式与计量互感器装置开展管理工作,在变电站侧进行计量处理的情况下,应结合电流互感器的一次进出线情况,进行严格的管理,明确各方面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并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与维护,以免影响工作效果。同时,还需在其中安装多功能与智能化的电能表,预防通过二次回路进行窃电处理。
三.在变电站应设置专柜专线用户,在整个计量设施全部封闭的情况下,应进行电流互感器的一次侧处理,编制封闭电流的互感器方案,在先进方式的支持下,提升电能计量装置的应用效果,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
四.在专线专柜计量点工作中,用户应合理的设置电能计量装置,依照法律法规完成当前的用户改造工作任务,在先进方式的支持下,预防变电侧的计量窃电问题。
除了要把握好装置的本身质量之外,装置安装质量的把握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般来说,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电能表的运行安全,防止其在运行时因过流而受到损坏,所以在电力系统建设中,电能计量装置是不允许被安装在电力负荷长期超过额定负荷125%以上的电路中的。装置在安装时还要严格保证安装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计量装置的保护工作,防止其发生腐蚀、震动等现象,进而导致电能计量装置的性能受到影响,造成计量误差,或计量不准确问题发生。
电能计量装置的安装管理中,最后要考虑的一项内容是人为因素的影响。通常来说,在安装电能计量装置时,为了防止因人为影响造成的装置计量误差,或计量不准确现象,在安装计量装置时,不管安装在何处,都必须利用表箱合伙配电柜等将其加锁安装,以保证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行安全。表箱的锁具、钥匙等要交与专人统一保管。另外,如果电能计量装置出现质量需要维护检修,表箱钥匙应该由计量专管员实行借用制度,保证钥匙的及时借出、及时收回。
在大电力用户电能装置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应筛选最佳的改造需求,创新管理方式与方法,进行计量装置的处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度,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具有促进作用。提升整体改造管理效果,编制完善的工作方案,提升计量装置改造处理效果,在提升整体装置应用效果的情况下,优化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