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梁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经营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前的印象式经验管理,已经慢慢的向极具说服力的数字化管理靠拢。企业办公、业务运营、决策支撑等诸多方面都已离不开各类信息系统的支持,那么企业究竟应当如何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是只要向供应商即乙方招标购买就可以解决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仅仅靠买出来的系统,即使乙方是一个集大成者,那也只能说是买了一套极具乙方属性的系统,而绝对不可能是将甲方利益诉诸最大化的信息系统。
我们先来看看整个市场中常见的几类问题,第一类,是用大炮打蚊子,原本需要解决一个很小的问题,却用一套非常繁琐的方案或者笨重的系统来应对;第二类,甲方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只知道一个方向,乙方提供的内容并不是甲方完完全全想要的;第三类,甲方虽然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在这个同质化非常严重的时代,经常对于乙方的方案选花眼;第四类,甲方在找多个乙方合作时,经常出现系统集成过程中互相扯来扯去的现象。第五类,甲方开始使用乙方交付的系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使用了几年之后,随着业务的发展,乙方交付的系统已严重不满足甲方的要求,基本需要重新再做,整体更新换代速度远超预期。
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五个问题,甲方在构建信息系统时建议可按照如下流程来展开:
(1)确定系统构建目标及总体定位;
(2)明确系统所承载任务的边界及内容;
(3)甄选乙方产品及方案的优劣势;
(4)将乙方各方案、平台进行取舍融合;
(5)制定验收标准,购买并实施乙方的产品服务;
(6)持续运营,与乙方一道成长,让信息系统更贴合实际生产作业。
首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该信息系统,是要解决怎样的问题,紧接着需要理清该系统面向哪些受众,这些受众对于该系统有怎样的期望,这些期望将核心定位的外延进行了适度的扩大。此后将该信息系统需要放入公司的整体信息化架构下全盘考量,看是否有定位重复、偏移甚至定位相左的内容出现,若有需做适当调整。最后,同样还需要关注行业界不同领域专家的建议,这些建议能够将最终信息系统的定义彻底明确下来。
理清信息系统的场景、边界、及内容是一个格外需要沉下心去研究、去做的一个工作,这里涉及到了需求收集、需求分析、需求包整理及版本规划、需求规格量化四点内容。
(1)针对需求收集,可通过口头、书面、运营数据等多种方式完成此项工作。
(2)针对需求分析,其实就是对于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加工,辨别真伪、未来可行的技术落地等,这里主张一个最简单的工具,即用户故事,他包含三要素,即用户角色、急待解决的问题或者期待信息系统达到的效果、该如何去解决该问题并给出技术方面的建议。
(3)针对需求包要统筹管理,分版本合理规划。
(4)就是要把所有上面所做的需求调研、需求分析、需求包的整理及版本规划要分解为可以落地的任务,需要将需求包落实成为业务规格。
在找准系统定位,理清系统边界的前提下,开始考虑乙方正式入场,入场之后首先要听各家厂商对于方案的介绍以及远期规划,其次,需要找准一个合适的模型进行厂商能力的对比,这里推荐一个加强版的$APPEALS[2]模型,即$APPEALS+BA模型。
价格($):系统的一次性采购价格。可获得性(A):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难度。包装(P):系统让人一见到就想使用的怦然心动指数。
性能(P):系统响应速度、并发使用量等性能指标。
易用性(E):系统让人快速上手的速度。保证性(A):增值配套支撑。
生命周期成本(L):系统的后期运营及维保相关费用。
社会接受程度(S):供应商行业成功案例量。
弹性及开放性(+):系统的技术架构的弹性及开放程度。
业务契合度(B):系统与甲方实际业务的贴合程度。
未来能力(A):供应商产品及服务团队人数及质量。
最后,需要根据自身实际业务需要,对于以上11个维度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加权对比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
对于供应商的甄选,最理想的情况是仅有一家公司在各方面能力都极为突出,但事情总是事与愿违,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各有优劣势,其中很多重要的因素都无法割舍,这样就直接涉及到需要某一家供应商集成其他几家的产品及方案,该阶段谁的开放性最好,集成经验最丰富将进行首选。
无论是对于有集成商参与的项目还是单独购买信息系统的项目,都需要在实施前制定项目的验收标准,所有的后续实施验收等工作,按照该约定进行开展,这里建议从实施工作开始甲乙方就专门成立一个实施使用的跨公司小组,组内完成各类实施、使用培训的交流,同时让甲方从实施那一刻开始就要将乙方所熟知的信息系统技术层面同步接手,以方便后续的运营维护工作。
乙方对于信息系统的实施交付并非信息系统构建的完结,而恰恰是甲乙双方后续配合,后续共同成长的起点,甲方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将真实的运营需求反馈乙方,乙方为了让产品改进往往会响应甲方的要求,这样双方会进入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中。
企业信息化目前在各大企业都是一个很严肃且很被看重的事情,那么甲方如果想构建出符合甲方利益诉求的信息系统,需要借鉴本文所提到的方法,从了解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再货比三家,拿出融合的方案,最终在实际运营中让甲乙方之间共同受益,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