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兵团融合发展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共融、使命共融、党建共融、产业共融、资源共融和服务共融是兵地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在推进兵地融合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兵地融合存在发展理念片面,还有难以融合的环节,创新性措施不多的问题。兵地融合需要在利益共享、文化共融、特色地方文化开发方面树立新思维新理念,在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功能对接、政策对接等对接方式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兵地共建;融合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19)05—0049—05
[作者简介]魏翠玲,女,兵团第二师党委党校教师。
多年以来,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以下简称师市)与巴州始终以发展一方经济、维护一方稳定、造福一方群众为己任,坚持“组成部分是基础,领导融合是关键,利益分配是核心,项目合作是载体,换位思考是方法,实现共赢是目标”的理念,积极推进并形成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强大合力。师市积极贯彻落实兵团党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以“产城融合、园区共建、相互参股、以团带乡”等为原则,努力实现本地区乃至全新疆的“城镇美、职工富、素质高”的宏伟目标,促使师市和巴州各族人民和职工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稳定,更加和谐,更快发展,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新贡献。
一、师市兵地共建,促进巴州融合发展的有益实践
(一)思想共融,顶层设计推动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巴州和师市融合发展在不断创新与突破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立了铁门关市、三十八团、三十七团和对铁门关市行政区划调整等系列重大工作,得到巴州各级党委机关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在加快“师市合一、团镇合一”进程中,巴州人民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同意二师行政区划调整建制镇。在师市领导对尉犁县、和静县、焉耆县等兵地融合发展积极沟通和推进下,36团与若羌县完成行政界线签字工作,其余团场正主动与各县沟通对接,使区划调整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二)使命共融,健全体制机制
1.建立务实高效、顶层推动的领导机制。从2013年起,巴州与二师出台《关于加快兵地共建促进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且制定和落实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分工负责,逐一落实,常年督促,将兵地共建、融合发展常态化、制度化。州委书记担任兵地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针对一些重点工作,及时召开兵地联席会议;师市党委每季度向州委汇报发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建立严阵以待、随时出击的维稳机制。师市党委书记任巴州党委常委,9个团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巴州八县一市党委常委和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或政协副主席,围绕兵地双方中心工作参政议政。二师下辖的四大垦区14个团场呈“线状+网状”,加强“一网三级、一级多格、一格多点”的网格化巡控和综治力量建设,深入推进矛盾排查化解。3年以来,先后10次启动应急响应,出动基干民兵9批1900人次,动用车辆300台次,出色地完成了维稳执勤任务。“9·21”轮台县暴恐案件发生后,师市在第一时间集结500名民兵随时作好处突准备。库尔勒市“3·7”案件发生时,二师当日调集400名民兵及武警参与社会面巡逻防控,充分展示出“平民尖兵”“维稳尖刀”的风采。在师市团场还定期与县乡联手组织拉练,强化重点区域维稳工作。如:二十一团组建成立青年民兵值班连,30名专职维稳处突队伍开展维稳反恐应急演练;二十七团主动与焉耆县、博湖县共同建立“军警兵民”四位一体联防体系;三十三团与尉犁县建立了信息共享“网格化”巡控平台,为共建乡赠送一辆维稳巡逻车,出动民兵200余人次参与尉犁县的巡逻执勤任务。
3.建立挂职交流、互帮互学的人才机制。挂职锻炼已经成为二师和巴州党委共同落实的工作机制。师市和巴州以人为“媒”,着力推动兵地干部、人才交流工作,从观念、组织、行动上推动兵地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培养党建、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人才,重点加强团场、连队干部与县、乡、村干部的交流,架起兵地融合的桥梁;实现城乡智力资源互补,配套建立完善团场、县、乡镇机关干部和大学生到农村、连队工作的政策,促进团场、县、乡镇机关优势资源向农村、连队合理流动。先后采取“双向选调、一进一出”方式,近几年巴州和二师交流、掛职干部上百名,对乡村技术员进行新技术推广运用培训1200场次,培训人员4.3万人次。
(三)党建共融,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
师市筹建兵地党建一体“三级”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即师市党委组织部与巴州党委组织部建立基层党组织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各团场与各县市分别建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师市各团场连队党支部与邻近的地方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建立这三个机制,开创了兵地之间“交流思想、交往友情、交融团结”的良好局面,为落实师市党委组织开展的兵地共融“七共”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目前,师市有166个基层党支部,与地方乡镇已结对联创共建的有111个。近5年,有约6.53万人次地方少数民族季节工赴师团务工,有效增加了收入。师市还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和联谊活动,与地方乡亲认亲戚、结对子、交朋友,共建精神家园。师市和巴州结对团镇、连村(乡)共举办文艺联欢等活动700余次,并在“去极端化”重点村举办座谈会、手工艺品展,参与的兵团职工与地方群众超过6万余人次。
(四)产业共融,放大融合发展的辐射效应
1.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冠农公司、万源公司、亿源蔬菜合作社等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融合发展。如冠农公司2016年以来,在番茄酱出口受阻、价格过低,周边加工企业停产拒收番茄原料的特殊时期,公司坚持以各族群众利益为重,解决了农民农产品难交的实际问题,树立起负责任的兵团龙头企业好形象。
2.立足园区推进项目合作。按照自治区税收返回政策,团场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地方企业投资建厂,共促经济融合发展。二十二团、三十七团分别在和静县、且末县工业园区内建立兵地共建工业园区;和硕县给二十四团提供1万亩葡萄基地和500亩工业园区;焉耆县与二十七团共同发展鹅产业,促进当地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民增收。
3.依托优势产业合作发展。万源农机公司积极发挥兵团先进耕作技术,在库尔勒市、尉犁县、轮台县建设棉花机采示范田,近三年来为农民代耕代播代收棉花近11万亩。三十一团与尉犁县联建的巴州绿原兵地农机服务公司,为县城150户少数民族家庭累计耕作4万亩。二十一团腾飞农机合作社在为团场职工服务的基础上,同时为地方农民开展农业机械服务。焉耆垦区6个团场常年为周边乡镇村提供良种及棚苗,受益农民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三十七团与且末县共同打造20万亩红枣基地,三十六团与若羌楼兰枣业合资成立子母河枣业公司。通过携手共建,兵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双方取得了科技种田意识增强、农业增产增收、兵地友谊增进的可喜成效。
(五)资源共融,求同存异促进融合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按照兵地双方共同制定的《关于加快兵地融合发展的意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施开都河、塔里木河下游流域生态保护项目,当好生态卫士;且末县为三十七团拨划7处区域勘探开发煤炭、玉石等矿产资源,团场把总投资400余万元的革命大渠移交且末县管理使用;三十八团将新开垦的1万亩高新节水灌溉地无偿赠送给少数民族牧民;三十六团出资入股兵地共建米兰河山口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搁置库尔勒市与二十一团水资源置换,为市区日均供水10万立方米以上;二十九团在东区园十二连(原二十八团)区域内无偿为库尔勒市提供1109.88亩土地建污水氧化塘。
(六)服务共融,项目惠及群众
1.构建立体化的交通大格局。在2016年,师市启动了连接库尔勒市与铁门关市的库铁大道项目,开通了和库高速二十七团匝道,极大地方便了团场及当地9万名各族群众出行。为焉耆县黑疙瘩村修建连通二十七团的道路,彻底改变当地420户1900余户村民40年出行难的状况。修通里程80公里苏石公路,解决了三十八团及地方乡村和且末县11家石棉企业交通问题。和尉犁县政府签订《共创国道218线尉犁县至34团路段交通平安年活动公約》,投入资金管护道路。在“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9494.2万元建成多条兵地相连的乡村公路,总里程约316.5公里。五年来,完成运送地方旅客60万人次,拉运各类物资20万吨。
2.构建公共服务发展的大格局。师属各级学校主动与周边县市、乡村着力在基础教育、文化引领等方面做好试点示范。在2014年9月,巴州若羌县和华山中学开展联合办学正式启动,若羌县中学受援四年,高考升学率从全州倒数跻身全州第三,2018年,全校本科上线率达72.52%,较2014年提高39.9个百分点,实现了质的飞跃,创造了兵地共建的骄人成绩。华山职业技术学校这几年近62%的毕业生到巴州地方企业就业。将库尔勒医院、焉耆医院列为巴州、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二十七团让地方农民的孩子上学同等享受团场学校“两免一补”政策;团医院专门设置民族病房,近四年共接待门诊地方病人1.8623万人次,收治地方住院病人1008人,为地方民族产妇接生250人次,抢救地方危重病人162人次。
二、师市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启示和存在的问题
(一)启示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融合工作的坚强保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考核细则,各基层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由分管领导负责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开展专题宣传教育活动。每年利用广播、电视、政务网和党校培训班,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以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强化督查考核。将民族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了各单位统战工作年终考核目标,进行不定期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民族工作始终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目标、有措施、有效果”。
2.抓住机遇,创新形式,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兵地融合发展取得实效的有效措施。一是抓住创新民族团结和兵地融合发展宣传活动的载体,奠定兵地融合发展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师市坚持以月促年,常抓不懈,积极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八个一”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四史”教育,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二是与“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夯实兵地融合发展的民心基础。结合自治区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二师102名机关干部组成35个工作队进驻35个连队(社区)和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乡苏塘村(少数民族聚集村),抓好驻村工作队“心连心、手拉手”活动,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普及教育,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做民族团结实事好事,排查解决各种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热点问题,真正发挥“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作用。三是各基层单位把党的群众性教育活动和民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打牢兵地融合发展的群众参与基础。采取典型宣传、专题讲座、举办展览、脱贫致富“一帮一”等多种形式,使民族团结活动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不间断地开展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事迹活动,对民族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不断加强文化交流共建,是真正促进和保障各民族心相连进而推动融合发展的长远之策。文化交流是维系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强大精神纽带,在兵地、民族大团结大交流大融合中,文化交流是根本,文化交流才能感情融合和利益融合,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能相互走动、拉拉家常、交交朋友。资源服务共享是兵地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师市利用现代农业、“三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地方提供信息、技术、医疗、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服务,在兵地之间形成了一个“思想上不设防,感情上不打墙,有事多交流,无事多来往,诚心诚意诚信,依法求实互谅,达到感情融合、体制融合、利益融合”的良好局面。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学跳民族舞”等系列活动,形成了兵地一家亲的新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1.“兵地融合发展”理念存在片面性。“兵地融合发展”的理念,存在一定的狭窄性、片面性。强调经济融合,忽视社会融合;在兵地间刻意强调兵团人“地方人”“兵团辖区”“地方辖区”。因此,一些同志对如何落实兵地融合发展如何推进融合发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常常在利益冲突中难以把握大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把单位自身利益摆在了前面。由于思想理念的滞后,就影响到了融合发展前进的步伐和质量。
2.存在“难以融合”的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巴州的兵地融合经济就开始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但是,兵地融合发展依然需要进一步努力,还存在一些难以突破的“难以融合”的环节。比如:融合经济模式运行的市场还不健全;兵地市场的自我封闭、保护、行政干预等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目前,尽管已经出现了市场营销互相渗透、城乡(团场)市场互相融合的新局面,但是,在建立市场、开发新项目上,还依然存在着利益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不对等现象。还有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使融合发展难以上下顺畅左右共进。各个不同利益主体从本位利益出发而制定的一些“条块”保护政策性措施,致使一些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的市场流通受阻,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兵地之间存在一些同税不同价等现象。
3.创新性的兵地融合措施不多。兵地融合的融合点、切入点和突破口难以选择,主要是因为对兵地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的“高端研究”还不够,对融合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方式方法流于形式,只能做一些“微观”的调整,创新不足,难以实现宏观上的实质性调整和部署。
三、师市兵地融合发展的新构想
(一)确立兵地融合新思维新理念
要树立“兵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即:兵地双方应该从根本上消除“兵团人”“地方人”的概念,从地域上消除兵团地域与地方地域的“分割”概念,从发展上消除兵团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分家”理念,把融合经济发展的理念应该扩展为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逐步确立“兵地地域界限模糊化”的新理念,促使兵团与地方在地域上称为“一家一体”,使兵地经济社会全方位形成融合发展新框架。
1.在经济发展上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在利益运营上形成难分你我的“模糊化界限”。客观上,兵团的团场和企业都位居地方的“县市版图”之内,兵团与地方利益已经融为一体。如二师冠农股份公司的运营模式,已经完全融入了兵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大局之中。它依赖兵团和地方农民大片的农田为原料的生产基地,基地的范围远的在阿克苏和喀什地区的乡村田野,近的在本师团场的基层连队,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也同时波及到了地方很多的乡村和农民,它们已经是利益共同体。因此,在經济社会发展指标上,应该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凸显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兵团带地方、地方促兵团”的融合新格局。
2.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文化融合的机制和方法。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文化现象的新主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发展应该全面的发展,健康的发展。经济单方面的融合发展,缺乏一定的文化理念作为基础,缺乏一定社会人本理念作为指导,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社会各项建设事业都作为兵地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比如:社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社区事业管理、旅游实业开发、地域性文化体系、民族性文化融合、要紧紧围绕兵地经济社会“联盟战略”的大局,实际上就是民族大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和贯通。我们试想,能有一个民族不受到多种文化的积极影响而进行所谓的独创文化吗?没有。能有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成为离开中华民族大文化母本的孤立文化吗?很显然不能。因此,在我们确立文化融合新理念的同时,首先应该认清楚文化本身的一致性和融合性,全面把握好文化现象和文化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移默化和推进作用。因此,我们不是要扛着一个“文化融合”的大牌子,去吆喝文化的发展,而是不断创新一些新的方式方法,让人民群众从中实实在在的看到自己的影子。否则,文化运作就没有了活力,没有了活力的东西就会被发展进程所抛弃。
(二)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做好几个对接式创新
1.要在“规划对接”上取得新进展。彻底消除单纯追求经济融合发展指标的偏向,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标一起制定一起落实。要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兵地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真正能够实现融合目标的总体规划,不断刷新兵地经社会融合发展的新成果。
2.要在“产业对接”上取得新突破。这个“产业对接”的提法,应该从经济产业对接扩展到社会文化及文明建设产业的“双对接”上。师市与巴州地方政府,相继发展了一定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了以香梨股份、冠农果茸、汇源集团为龙头的果业产业链,以博湖苇业为龙头的林(苇)纸产业链,以金鹿股份为龙头的马鹿养殖加工产业链,以屯河和中基股份为龙头的番茄产业链,以维维大华实业为龙头的乳品产业链,以阿尔金畜牧股份为龙头的肉品加工产业链,以金川矿业为龙头的矿产开发产业链,以乡都酒业为龙头的葡萄种植加工产业链,以冠农华士丹药业为龙头的药品加工产业链等。目前,产业链的载体工业园的发展进程存在一些不足,关键是要把工业园建设成为兵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一个优良载体,促进兵地产业有效对接。工业园的建设在地域上跨越、机制上创新、体制上融汇、方法上交流、人员上调配、产品上互通、市场上互补、运作上互帮、体系上共建,推动兵地产业无缝对接。
3.要在“功能对接”上凸显新亮点。这种“功能对接”主要是指双方市场的融合体系。各种专业市场融合建设要持续推进,重点加快一些双方获利、规模宏大的购物市场中心、粮食油料储备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农资物流一体化市场、文化产业市场、社区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功能的建设项目。实现兵地“联盟市场”,达到建设优势互补,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目标。对一些可以“兼并、合作”的社会事业建设,也应该毫无保留地实行一体化推进,一些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勘测设计机构、学校教育事业、成人教育事业、专职技术学校、幼儿教育事业、社区培训事业以及相关的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等等,都应该形成一体化的管理、建设体系。
4.要在“政策对接”上取得新成就。融合发展是一种水乳交融、同心合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资源、经济、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互补和合作,从而形成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如果刻意强调兵团的独立性和体制上的特殊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权限性,势必将会继续影响到真正意义上的兵地融合发展。融合发展在制定政策时,首先应该把兵地融合发展作为理念性前提。我们不难看到,由于体制上、政策上的缺陷,已经形成了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何不制定一种政策,让兵团和自治区形成政策一体化、计划一体化、运作一体化的新格局呢?政策上的对接,实际上就是体制运作上的对接。那就是确立兵团与地方县市乡在经济社会两个方面的融合理念,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兵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家”,边疆的稳定就又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性因素。
责任编辑:彭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