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经典小提琴作品在小提琴教学中具有较好的育人效果,不同时期创作的红色小提琴作品融合了当时革命形势和中国民族元素,反映了时代特点和人民对艺术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本文重点梳理、分析马思聪、李自立以及陈钢三位小提琴作品家不同时期红色小提琴作品,并深入研究不同作品所反映的特定内容,对于红色基因的继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红色基因;小提琴教学;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世纪20年代小提琴传入中国,引起当时年轻人的强烈喜爱与追捧,与此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将小提琴与中国本土元素结合,反映当时年代特色和时代潮流的红色经典小提琴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凝心聚力、救亡图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重新梳理和回顾这些红色作品,将其运用于小提琴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回对特殊年代的特殊回忆,也能更好地传播、继承和发展红色基因,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优秀文化广泛传播。
一、解放前的小提琴红色作品分析
解放前的红色经典小提琴作品主要集中在30、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小提琴作品深受西方影响,单纯地照搬模仿西方的痕迹较重,但是马思聪先生自17岁独立创作之后,将小提琴的西洋演奏技法与本土乐器的演奏技法及中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结合,巧妙而创新地走出了小提琴中国化之路,并以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斗争形势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鼓舞人民战斗气势的优秀作品,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民主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祖国大合唱》《西藏音诗》《内蒙组曲》等,这些曲子集中体现当时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爱国之情。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的小提琴红色作品分析
解放以后小提琴红色作品呈现井喷式创作高潮,以马思聪、李自立和陈钢为代表的小提琴红色经典作品,主要歌颂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的幸福生活,反映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强烈决心。这期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提琴作为西洋乐器也深受排挤,三位作曲家主要从小提琴的民族性角度大量创作了文革时期的作品,也能一定程度反映这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内容。
(一)马思聪红色作品分析
这一阶段马思聪的作品不单为音乐进行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也融入了时代特点,更多振奋人心抒发对新中国期望的作品诞生了,如《山歌》《新疆狂想曲》《春天舞曲》和《跳元宵》,这些小提琴独奏作品既是对当时社会的关注,也结合了大量的地方民族特点,反映了不同民族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庆祝之情。《山林之歌》《花儿集》以及《民族三重唱》等管弦作品均表达了革命胜利之后,人民大众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与向往之情。文革时期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在美国创作了《高山组曲》《阿美组曲》等均表达了马先生身居国外心系祖国的爱国之情。
(二)李自立红色作品分析
李自立于1965年《东方红》大歌舞期间创作的小提琴齐奏曲《英雄王杰小唱》,获得当时创作、演奏及录制优秀奖。1972年创作的《喜见光明》《六·二六指示》属于同类作品,均反映了当时军民互帮互助、鱼水情深的感情。《喜见光明》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油画《重见光明》,这幅油画描述了一位笑容可掬的女军医搀扶着一位热泪盈眶、重建光明的老阿婆,这首乐曲吸取胡琴的演奏技巧,在慢速、快速的上下滑音,快速八度音程的跳跃奏法上均体现了广东音乐的独特风格和韵味。
1973年创作的《丰收渔歌》同样结合广东汕尾渔歌的民族特点,营造了渔民在南海劈波斩浪,战胜大自然,喜获丰收的情景。作品分为引子、主题和结尾三个部分,引子以中速、自由的散板开始描绘了南海碧波开阔之感,渔民们清早打鱼回来,集聚岸边互相打招呼问候的场面。主题部分从中音到高音的变换将渔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表现出来。结尾部分为全曲高潮,由钢琴引领处理,E弦上宽广的高歌正好表现渔民们纵情歌舞、酣畅淋漓之感,之后又转变为G弦上的咏叹,深情而又亲切,最后用32分音符加4分音符的打指,象征着渔民们忙碌愉快的一天渐入尾声,夕阳西下,海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又送走了又一波要出海打鱼的渔船,这些渔船逐渐消失在海天相接处。
(三)陈钢红色作品分析
陈钢在此期间先后创作了《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心中的太阳红又红》《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太阳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我爱祖国的台湾》《智取威虎山》《迎来春色换人间》等一系列红色经典作品,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烙印。
1974年创作的《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来源于同名维吾尔族歌曲。乐曲分为三部分,开头以陈述开始, 主要歌唱维吾尔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情感,以快板的形式实现主题的变奏达到进入第二部分的目的, 中间切分节奏模仿手鼓拍打的节奏型, 具有舞曲特性,快板之后运用左手拨弦、颤指、快速分弓的技巧把乐曲推向高潮。最后以宽广的双音再现主题,进入全曲高潮,尾声以急板的速度结束全曲,这是一首恢弘的歌颂毛主席恩情为主题的小提琴作品,既运用了小提琴独奏的华丽手法和技巧也很好地结合了维吾尔族音乐的舞曲特点,表达了维族人民感谢毛主席深恩的热烈感情。
1975年陈钢根据白诚仁同名口笛作品改编而成《苗岭的早晨》,将苗族飞歌高亢嘹亮、節奏明快的特点、口笛音乐的特色以及小提琴的特性融合并吸纳了二胡的滑音、笛子的花舌等特点,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蓬勃生机、风景秀丽画面,带有鲜明的苗族特征,这首乐曲是民族音乐与小提琴的完美结合,二者相得益彰,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充分表现出少数民族对祖国、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祝愿。
创作于1976年的《金色的炉台》是陈钢根据上海市冶金工业局创作的歌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改编而成的,乐曲由引奏、主曲加尾奏构成,集中表现出炼钢工人与毛主席心心相印的深厚情感,表达了普通工人对领袖的深情厚谊,展示了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引奏以钢琴切入,表现了清晨阳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主曲以小提琴为主,渲染、描绘工人劳动的火热场面和气氛,通过极速的结尾段落结束作品。展现毛主席对炼钢工人的深切关怀和工人阶级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和为祖国炼钢多做贡献的爱国情感。
陈钢同年根据吐尔逊卡尔创作的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刘富荣改编的笛子曲目《帕米尔的春天》这两首乐曲,又融合了塔吉克族音乐风格创作了《阳光照耀着塔尔库什干》。引子以钢琴首先奏出一段自由、清新流动的旋律引入乐曲主题,用小提琴拨奏的方式模仿新疆特色乐器冬不拉的音色,“半增半”音阶的运用更好地诠释了作品民族性的曲调特色,全曲表达了新疆人民积极乐观、能歌善舞的特点,也是对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展示。
三、1976年之后小提琴红色作品分析
这个时期的作品一方面反映人民对“四人帮”倒台的欢喜之情,另一方面反映了迎来祖国新春天充满希望的情感。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椰林迎春》《山乡之歌》《海峡情思》等。
《椰林迎春》创作于1978年,这首乐曲以南海为背景,以黎族人民在粉碎了“四人帮”之后,欢欣雀跃之情为基调,通过小提琴独奏诠释了文革结束少数民族群众对祖国迎来新春天,新发展的期待与憧憬。《山乡之歌》结合客家山歌的音调特点,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加以小提琴双音和弦变奏法的技巧,给听众呈现了祖国大好山河广阔,风景秀美之境,表达的是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
此外还有李自立先生创作的《黄土土黄》《江河水》《美》等作品,在创作意图方面都是展现改革开放之后祖国日新月异变化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创作技法方面更加大胆地尝试小提琴的民族化和本土化,例如《江河水》原曲是由双管独奏曲,经黄海怀改编为二胡作品。而李自立先生又在此基础上借鉴融合吸收了双管和二胡的演奏表现手法,创作了《江河水》小提琴独奏曲,至此,小提琴本土化、民族化又迈了一大步。而作品《美》则是融合了云南民歌的风格,用音乐的方式展现了祖国壮丽河山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总之,特殊年代催生特殊的音乐作品,红色经典不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小提琴在进入我国之后,大批的作曲家都励志将本土化、民族化与时代性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的小提琴发展之路,这也成就了小提琴红色经典之成绩,在教学中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也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文化育人、传承红色基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谭晓春.陈钢“红色经典”中国小提琴独奏作品解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75-77.
[2]何平.读《李自立小提琴曲集》有感[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4):46-52.
[3]邹律.浅谈中国红色经典小提琴作品[J].青年文学家, 2003(4):136.
[4]李达.李自立小提琴作品民族化创作分析[J].北方音乐,2015(10):167.
[5]李达.对马思聪小提琴創作的分期研究[J].黄河之声, 2017(20):75.
作者简介:赵佩珺(1984—),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