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晨
陶然亭位于慈悲庵内,来到陶然亭公园南门,跨过云庵桥,穿过月亮门洞,一步便跨入了这座庵堂的主体建筑——观音殿所在的院中。顺着游廊,可通往后院的几间配房。前后十余间小房,几乎构成了小庙的全部。但不大的院子里,却有着不少名人题字的碑刻。一侧是翁方纲的题字,一侧是林则徐手书的对联,处处彰显着这座小庙非凡的过往。转过身,在亭间还悬挂着一副对联:“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这是清朝康熙年间悬挂在陶然亭的旧对联,1986年由现代书法家康雍重新书写。抬头处,亭梁上是四幅精美的苏式彩绘:《采菊图》《八仙过海》《太白醉酒》《刘海戏金蟾》。
说起陶然亭的修建,就不能不提到康熙年间的江藻了。他在康熙年间做到了工部郎中的职位,分管这一带的黑窑厂。这位江大人总觉得每日在这样的“重工业企业”上班,过于枯燥乏味,不合他文人的气质。于是,决定在其监工所住的慈悲庵中修建一座凉亭,以供其在亭上品茶吟诗,打发时光。亭子建好了,就根据白居易“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名句,命名为陶然亭了。这位江郎中不会想到,就是他的这个“小资情调”,让他本人得以留名青史,更使清朝不少文人墨客,找到了一处可以消遣的地方。
“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革命家曾多次在陶然亭内的慈悲庵举行革命活动。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和邓中夏等革命人士在慈悲庵聚会,并在门前大槐树下合影留念。这张照片至今还陈列在革命博物馆内。李大钊、周恩来和邓颖超等也在陶然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920年8月16日,他们出席了革命团体在陶然亭慈悲庵北配房举行的联席会议,并且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的讲话,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的斗争经验,提出了今后的革命任务与斗争方向。慈悲庵在民国时期一直是“少年中国学会”等革命组织进行秘密活动的地方。为了避开敌人的耳目,方便革命活动,李大钊还曾以为陈愚生“亡妻守灵”的名义,租赁慈悲庵两间南配房,作为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
徜徉于此,仿佛觉得青灯古佛、參天老槐、碧水轩亭与革命志士的青春热血、救亡图存的红色梦想重叠在一起,耳畔似乎回响着激情岁月的呐喊,犹如百年历史风云在这里定格。其实从慈悲庵地理和历史方面看,也不难解释为何诸多革命先驱在此活动。一则由于在当时十分偏僻,容易避开敌人耳目。二则这里是传统文人墨客休闲娱乐的地方,人们往往不会对知识分子的聚会产生异议。
出了慈悲庵,见前方聚集了许多中小学生,走近方知来到了高石之墓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高君宇和他女友石评梅就双双安息于此,后人称之为“高石之墓”。他们既忠于革命,又忠于爱情。他们对革命和对爱情的态度,也为后世青年树立了榜样。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太平街19号(陶然亭公园内)
·门票:2元
·时间:6:00-21:30
法源寺离陶然亭公园不远。最初了解法源寺还是通过李敖的那部小说《北京法源寺》。进入法源寺,偶尔能看见一两个抱着书、身着佛袍,甚至戴着眼镜的年轻僧人,他们是中国佛学院的学生。历史上,乾隆皇帝曾经御书“法海真源”赐予法源寺。如今,拥有中国佛学院和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法源寺更增添了几分学术气息。除了以学术著称的中国佛学院,法源寺当以丁香花闻名。
法源寺也称为“繁花之寺”。老北京曾有“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之说。法源寺里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尤以大雄宝殿与悯忠阁之间所种丁香为最,除了紫丁香和白丁香,还有南洋马鲁古所生的洋丁香,其花为十字四瓣,淡紫、洁白,由内而外,边缘颜色渐深。丁香盛开时,白的如雪,紫的似霞,纤巧灵秀的花瓣团团簇簇、层层叠叠,满院生机,弥散幽香,伴着钟磬佛乐,更显古寺幽远严深。
法源寺是一座唐代的寺庙,是唐太宗为纪念跨海东征中死难的将士修建的。寺中的艺术品收藏也是惊人,堪称一座佛教文物博物馆。例如,天王殿中的布袋和尚铜像,造型坦胸露怀,表情欢天喜地,是明代铜造像中的经典之作;两侧的四大天王、护法韦陀,也均为明代铸造,珍贵异常。
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中,更是供奉着木胎贴金罩漆的毗卢遮那佛像,左右两侧站立着文殊、普贤二菩萨。这“华严三圣”均为明代木质造像,在北京古寺中,木质佛像保存如此完好的可谓凤毛麟角。进入院中的藏经阁内,有一尊北京内城最大的卧佛像,长7.4米,原先是花市卧佛寺中供奉的佛像,于1949年辗转到此。
悯忠台是法源寺最早的建筑物,位于大雄宝殿之后,台基高1米多。殿堂建在高台之上,它的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再以十二柱支撑,构造独特,别致美观。样式与故宫御花园中的万春亭相同,后者正是仿照悯忠台而建。殿内保存着唐代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重修舍利记》、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等珍贵石刻,样样都是国宝,其中《悯忠寺重修舍利记》中有“大燕城内,地东南隅,有悯忠寺”的文字,史地专家正是据此推断出当年幽州城的规模和大致格局。这块石刻,不经意竟成了为古幽州定位的GP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
·时间:6:00-21:30
·门票:5元
宣南地区地处北京的南部,是马克思主义在北京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之一。直到今天在这里还留存有见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为中国的救亡图存、谋求发展而不懈奋斗的许多印迹。从法源寺出来,沿牛街一路向北,来到位于长椿街的宣南文化博物馆。
宣南文化博物馆置身在长椿寺内。进门后依次排列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被隔成了主题不同的八间展室。走进“革命先驱”展厅,一幅幅革命者的事迹介绍彩图首先映入眼帘。在宣南沃土上,众多革命先驱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民族振兴道路,谱写了一曲曲救国救民、与反动势力英勇斗争的壮丽乐章。从徐锡麟、秋瑾到孙中山、黄兴,从陈独秀、李大钊到毛泽东、周恩来……他们都在此留下了生活、战斗的光辉足迹。宣南文化以其先进性和革命性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北京城外的宣南,偏僻荒芜,会馆、庵庙、学校等以其隐蔽性为革命者从事早期的活动提供了必备条件,致使大批革命者来到宣南,以他们的爱国行动推动了北京乃至全国革命的发展,为宣南文化增加了浓厚的历史内涵。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9号
·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从宣南文化博物馆出来向北,在繁华的闹市口西大街东侧,有一片以灰色为主色调的胡同——文华胡同。它在周围的高楼大厦映衬下颇不起眼,沿着文华胡同向里走来便到了李大钊故居。
走进这座小三合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大钊的半身铜像。铜像和我在书本上常见的李大钊标准形象一致:短发,戴着斯文的眼镜,留着胡子,目光坚毅。铜像的旁边是一面挂有多个题词的宣传栏,包括1983年邓小平题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烈士永垂不朽”。再往里走,院子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
在故居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按照各种回忆找到大量上个世纪20年代的家具和摆设,基本上恢复了李大钊家的原样。按李大钊当时的收入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他都用在支持革命事业和帮助青年解决困难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则过得很俭朴。故居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长子李葆华的卧室,南间是客房,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一进北房门就会看到一张传统的桌子和两把椅子,后面的墙上则挂着两行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夏日的午后,很少有游客。大门敞开着,阳光洒在墙上的黑白照片上,气氛祥和而温暖。观赏中,我不经意间看到了墙上贴着李大钊写的关于爱情的句子:“两性相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它的自由、神圣、崇高。”不由让人万般感慨。李大钊在文华胡同里生活了近4年,做了许多有关促进中国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的大事。比如,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共北京区工作,开展工人运动;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大钊提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民族学、图书馆学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为学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李大钊故居是当年中共地下党工作活动的场所,陈独秀、邓中夏、罗章龙、瞿秋白等都来过。李大钊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希望他們长大以后,对改造中国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在这个温馨的家庭里,孩子们耳濡目染,渐渐长大,在革命时期和建国以后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切。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时间:周三到周日9:00-16:00(周一、周二休息)
·门票: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