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构筑的学习平台

2019-11-29 09:56卢晶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习作意义

卢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者应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空间,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的形式,增加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写作,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的能力。

一、文本意义建构拓展

语文课程视野中的文本意义通常是指进入教材的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思想、精神、价值取向等意蕴,以及作品的育人价值。文本意义的发现必须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才能实现。文本一经编入语文教材,便承载了育人功能。理解文本意义应不局限于文本自身的意义,教师需要回归普通读者视角,在发现自身意义的基础上,以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的视角,发现文本的课程意义和教学意义。语文教学即文本意义的发掘与发现之旅,是借助并通过理解学生经验与作者视野、编者意图、教师视界的融合及打通。

《山谷中的谜底》讲了一座山谷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却有多种杂树,两个旅行者发现了其中的谜底,东坡雪大,而雪松的枝丫能够弯曲反弹所以生存了下来。教者一般遵循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找谜面,找谜底,着重讲解这个谜底的内容,利用PPT一遍遍演示雪松生存的本领,最后对文章的启示进行深度剖析,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也能习有所得。

但是,文本教学要有价值生成的话,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设计,要着重思考“是否能够在个体所具有的生活背景中寻找到意义的附着点”,从而使得静态的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起来,并使教学过程能够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环节的递进而逐层升温。

基于此做了个尝试,学生的已有经验去读通并理解不难,那就把课堂的重心交由学生去实践。于是我们围绕“发现之旅”展开讨论,由学生合作挖掘文本中“发现了什么?”再在教师的组织下解决“为何有这样的发现”,从而把课文的价值在实践应用中体现。最后放大文本的价值,让价值在课堂中有所生成,将课文迁移指向习作,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之旅”记录下来。

文本教学价值的把握是语文教学的使命所在,语文教学呼唤学生经验的卷入和融入,从中生成文本的教学价值。这样通过习作的文本意义建构迁移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化,将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驻留。

二、互联网+多向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现在的小学生基本都能熟练应用QQ、微信、百度,综合性学习则成了学习的趋势。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互联网+”则把我们的语文课程指向开放、走向多元。

《习作四》要求学生写一个实验,编者是希望我们把语文、科学及实践结合起来,将作文表达和生活联系起来。我们请了科学老师,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做了一个实验,学生完成习作,虽“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就孩子们学生的现有能力而言大多是千篇一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班的“网虫”说在抖音上见过一个实验,说得头头是道。一语点醒梦中人,“互联网+”时代可以让学生自由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并观看实验,再结合实际可以尝试实践。这样的习作形象直观,写作素材变得具体可感,文字也沾染了科学的魔力。陈泽园同学的实验制作描述得最为精彩,经过询问才知,他找到了一个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app,他通过多种尝试与对比,习作必然是熠熠生辉的。

在“互联网+”环境下构筑的学习平台,语文突破了时空的约束,有效延伸了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更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评价体系主体发散

《课标》明确提出了每學年校内习作16次,习作批改要有眉批、旁批、总批。习作评价是对习作的反思与总结,也是习作学习的重要方式。管建刚的“后作文教学”就是通过习作评价体系促成习作课堂。

把习作的评语权适当还给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环节,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体系的主体。这样既转换了学生的写作视角,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提升写作能力。

《习作三》是要求写读后感,完成后进行了互评,引导他们先整体读完习作,再从四个维度进行评改。第一,“审眼睛”,审视习作的题目,看这个文章的眼睛够不够亮,亮的在旁边写上几句激励性评价,不够亮的可以提出自己拟好的新题目;第二,“美的发现”,找出让你心动的句子,打上划波线,并在旁适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第三,“挑刺”,圈画出错别字,打上辅助订正的方框,找出病句或不通顺的地方,帮助修改或写下整改意见;第四“全局视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否具体,感受是否独特,文中的情感是否真切,在三番阅读、多番打磨后,完成习作总批。

习作评改是一种尝试,亦是一种变革。通过这样的习作评改,教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学会反思和创造,了解自身习作的优点和不足,明了进步的方向。评改完成后,学生们有的针对修改意见进行了完善,有的运用此法再自主评改自己的作文,以期更大的进步,有的则对评改意见进行了质疑,写上自己的观点为自己辩驳,而萧钰则用一篇新的作文来写评改的心得。

一课多研,一课多用,由评价体系主体的变化,也能发散学生的习作思维,以多维视角发散习作创作。

语文课程的建设注重读写结合,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拓宽学生习作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文本意义价值的建构,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科技手段的运用,注重评价体系的发散,使学生的习作学习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习作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