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煌 赖牡丹
摘 要:近几年来,伴随着社会道德滑坡,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得不引发人们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德育问题的再一次思考。良好的德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积极意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德育环境不理想,德育成长面临问题。文章意在探讨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优化,最终寻找对策以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德育,从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环境;对策研究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于一定的环境中,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施德育也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环境总体不理想,既存在社会大环境宏观环境的问题,也存在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微观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就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德育环境问题进行分析。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德育环境问题分析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处社会大环境影响德育开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变大,由此导致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和交往心理的不同。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收入低下,他们的社会地位也较低,在社会偏见的影响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交往中往往会出现卑微的心理,还会伴随着出现受歧视的不公平现象。与此同时,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有限的城市教育资源产生矛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进入公办学校的不多。由于他们遭受排挤和歧视,难以融入城市,因而转学的多,失学、辍学现象较为严重。总的来说,进城务工人员经济地位身份的差异带来的偏见、歧视和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教育不公等这些都是来自社会各方面影响其子女德育成长的负面因素。除此之外,改革开放后,多元价值观并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城市当中不良文化对他们的侵蚀,由于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他们易受错误价值观的诱导,这也是影响我们对其进行德育的负面因素。
(二)家庭环境因素限制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功能的发挥
在孩子从出生走向成熟过程中,父母不仅担负着一定的文化知识传授的责任,而且对于他们的品德引导,行为指导负有责任。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往往只重视成绩。甚至一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被家长灌输错误的道德观念,在家庭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沾染一些陋习。所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受其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限制,其家庭德育功能难以发挥。不仅如此,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受自身条件限制的如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加之居住的多是租住房,所居住的环境往往鱼龙混杂,其子女回家后的学习条件不好,这些也是不利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德育的家庭环境因素。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环境德育薄弱
学校是孩子道德成长的主阵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初入城市,由于社会环境的“软歧视”、家庭的负面影响、加之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面临其他同龄人所没有的迷茫和困惑,甚至出现了不少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然而在目前这个全民注重升学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轻视德育。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更是如此,由于缺乏重视,这些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现称道德与法治课)基本不安排课时,因此思想品德课并没有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道德成长提供有益营养质,家校联系的不足也阻碍了其存在的德育问题的解决。这些是造成学校德育环节薄弱的原因所在。
(四)社区居住人员庞杂,德育环境堪忧
社区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除学校外,活动时间较长的一个场所,社区环境亦是其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成长的社区环境,狭义上看,就是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地附近的与道德成长有关联的环境的总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成长的社区环境并不好。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所在社区大部分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通常是城乡结合部棚户区这样的一些廉租房,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所形成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就对居住在其中的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加之随迁子女多是未成年人,仍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社区不良环境的影响,这使得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雪上加霜。
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环境问题的对策
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作为社会人,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多少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水平需要我们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优化家庭、学校及社区德育环境,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一)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的障碍
为了让进城务工人员更好地教育其子女,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和社保,优化社会大环境。首先,政府立法努力提高进城务工人员收入,提升其经济地位,逐步改变社会的偏见。其次,政府要设法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更实际的社会保障,例如提供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等,以改善进城务工家庭居住条件,改变他们漂泊不定的居住状态,让他们也能够共享城市的发展成果。再次,政府要保障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合理的休息休假权利,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子女,保证其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然后,政府要从源头上消除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地位不平等,还必须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渐削弱甚至取消二元户籍制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教育政策体系,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最后,政府要积极发挥利用大众媒体的优势,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既勇于披露社会中不道德的行为或个人,遏制社会的歪风邪气,又大力表彰、奖励社会道德模范,传播正能量,为随迁子女德育成长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予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二)进城务工人员要转变观念,重视家庭德育建设,发挥家庭德育作用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一些社会偏见的存在及初入城市的不适应,使得他们对周围的很多事情都较为敏感,心理压力较大,往往跟需要父母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进城务工员作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重视起家庭教育的作用,承担起对其子女教育的责任,摒弃过去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观念,注重其子女的全方面发展。城市务工人员父母应多与孩子亲近、沟通,增强彼此的亲子关系,使其得到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形成正确三观。
(三)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将其作为主要助推力量
学校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德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将其作为推动未成年子女德育成长主要助推力量。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学科(现称道德与法治)的德育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之中,既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又使其受到思想教育,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学校在给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之外,还应该认真对待其子女的德育。学校可以组织其父母定期进行系统的培训以及相关知识学习,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师可通过家访的形式,深入到随迁子女家庭了解情况,有利于对其开展德育工作。
(四)净化社区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
为消除社区不良文化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创建良好的社区环境,对进城务工家庭较为集中的城中村等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整治,给随迁子女提供一个健康的社区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社区教育是构成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可以把社区这个平台同学校、家庭力量聯合起来,建立起学校、 家庭、 社区三方面共同维护促进的德育教育体制。社区可以与教育部门、学校等组织建立联系,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在社区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开展公益的家庭教育讲座、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等活动,让随迁子女家庭更好地融入城市,增强城市归属感。
由于随迁子女的特殊性,使其接受正确的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事务。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个群体,进城务工人员也逐渐重视起其子女的家庭教育,才能解决这个德育的难题,最终让整个社会受益。
参考文献
[1] 于佳宾.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21-23.
[2] 叶庆娜.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政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08):54-57.
作者简介:何小煌(1986.11- ),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教师,就职于漳州一中,本科,学士,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工作;赖牡丹(1988.02- ),女,福建省泉州人,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