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1-29 05:39辛志芳张艳民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循证缺血性家属

辛志芳,张艳民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焦作 454001)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1]。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70%以上,发病前没有预兆,且病情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突发头晕、肢体麻木、恶心呕吐等,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保守溶栓的方法治疗,但易发生血管破裂、出血等不良反应。研究发现,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实施高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了循证护理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8.23±4.21)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21±1.23)年。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57.23±3.23)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56±2.35)年。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⑴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无颅内出血及恶性肿瘤;脑部无手术史。⑵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其它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血液系统疾病者;严重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在积极临床治疗的同时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⑴成立循证护理小组,要求入组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对临床问题的敏感性,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在患者入院后判断其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等,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既往史等。⑵提出问题:如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如何预防并发症?如何锻炼肢体功能,促进疾病恢复?(3)循证支持:通过查阅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护理文献,筛选出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康复护理问题的证据。(4)护理实施: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日常活动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与预后的情况,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②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患者及家属产生失望、颓废的消极心理,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影响了疾病的恢复。护理人员应及时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加快病情恢复,减少并发症。③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进行合理、适当运动,叮嘱家属为患者按摩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当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时,可嘱患者做步行、上下楼梯运动,循序渐进逐渐加强运动强度。④出院指导及随访: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帮助患者解决疾病恢复中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家属的监督作用,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①干预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3]对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洗漱、进食、步行、穿衣、大小便控制等,总分为100分,分值愈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愈好。②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4]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心理卫生、生理功能、社会职能、情感功能,每项0~100分,分值愈高说明生活质量愈好。③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压疮、关节痉挛、肾功能不全等。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干预1个月 干预2个月 干预3个月对照组(n=60) 72.31±3.21 78.43±4.25 84.23±4.89观察组(n=60) 76.54±3.56 84.63±4.98 93.71±5.38 t 6.835 7.335 10.100 P 0.000 0.000 0.000

2.2 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卫生、生理功能、社会职能和情感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时间 组别 心理卫生 生理功能 社会职能 情感功能干预前对照组(n=60) 60.21±1.01 65.36±1.23 70.35±2.11 78.02±2.15观察组(n=60) 60.06±1.20 65.25±1.31 71.11±2.56 78.56±2.25 t 0.741 0.474 1.775 1.344 P 0.460 0.636 0.079 0.782干预后对照组(n=60) 68.52±2.42 73.63±2.89 78.56±3.43 81.51±4.33观察组(n=60) 73.41±3.11 79.36±3.42 83.74±3.98 88.48±5.22 t 9.612 9.913 7.637 7.96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或血流完全中断,导致脑组织供血、供氧停止,局部脑组织破坏失去正常功能,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大部分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常在夜间睡眠时发病,晨起时发现肢体无力或发生偏瘫[5]。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达不到治愈的效果,且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在临床治疗的同时配合实施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循证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中将临床经验、科研结果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凭证,从心理、运动、健康教育等多个角度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加快患者疾病恢复[6]。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循证护理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相较于常规护理,应用循证护理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循证护理通过查阅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论证,旨在探讨出最佳康复护理方案,以保障护理计划的科学性、系统化、规范化及可操作性,进而提高护理质量[7]。循证护理模式针对患者病情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能缓解患者因负性思维而导致的焦虑、恐惧心理,且能及时发现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处理,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因此对患者的管理具有目的性、全面性,也因此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8]。由于脑梗死后患者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易出现焦虑、抑郁、悲观等情绪,从而影响康复效果,故应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沟通,对患者加以劝导与安慰,讲述成功病例,以缓解不良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9]。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循证缺血性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