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茜琴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在建筑工程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市场环境、材料价格等,这些都会给造价管理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对工程造价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帮助建筑行业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建筑材料价格主要由人工、机械设备、材料等部分组成,由于工程项目规模大,且系统性较强,在施工的时候就会运用到很多的材料,而这些材料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而给工程造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管理人员就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有效控制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二)建材价格波动最明显的两个特点就是突变和差异性:建材价格经常受到建材市场的影响,出现一定的价格波动,这种突变性是无法避免的。而我国地域非常辽阔,不同地区的建材市场有着巨大的差异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使得材料价格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建材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材料报价方面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由于缺乏市场调查,投标人在评估建材价格的时候,经常用偏低的建材价格进行报价。第二,造成供需关系风险,在建材市场中,如果出现供不应求,那么就会出现材料价格上涨现象,这就使得供需关系出现一定的风险。第三,由于业主或者设计变更等问题,需要临时更换材料,这种变更就会引起材料变化风险。不管是哪种风险,都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控制,避免工程遇到更大的风险。
在建筑工程中,建材价格波动对工程品质、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建材价格上涨与下降都和造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建材价格上涨趋势远远大于下降概率,这种不确定性就会给工程造价带来以下影响:
在整个建筑工程中,材料投资占了较大的比例,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环节较多且施工周期长。在施工的时候,所涉及到的材料是多样化的,而且每种材料的需求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建材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同一种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价格波动,比如钢筋、水泥、砂石等,由于它们的需求量大,这些材料一旦出现价格波动,就会让工程的实际与预算造价产生落差,从某方面来说,这种情况只会让前期的投资预算变成废纸一张,最终提高工程造价。
如果材料价格波动的范围比较大时,那么建筑企业的前期预算就会严重受到影响,当企业的现金流量不畅时,就会打乱原始计划,出现延迟采购,让工程被迫停工,使得工程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这就延长了工程交付期。除此之外,为了应对建材价格波动,建筑企业还会进行一些违规操作,开始采购一些不合格的材料并运用于工程施工中,一旦这些材料出现质量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品质和功能,使得工程质量从根本上得不到保障。当施工结束后,相关部门就会进行检验,如果检验不合格,建筑企业就要再次进行返工,这无非就增加了建筑企业的投资成本。
一般情况下,工程造价在固定和总价合同中都有一定的确定性。因此,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建材出现价格波动,那么建筑企业又因为无法弥补预算之外的费用,开始不断压缩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出现亏损。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建材价格与运营风险是成正比的,建材价格波动越大,那么建筑企业所承担的运营风险就越大。这种情况就很容易让建筑企业在施工中出现资金断裂的现象,企业就不得不进行银行贷款、拖欠工资、降低材料质量来抵御这些风险。
建筑工程的造价会受到建材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这就使得实际与合同拟定的价格出现严重的偏差。从以前的工程建设情况来看,政府也投资了很多的工程项目,但由于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没有严谨的态度,对建材的报价也都是依靠工程量清单,在合同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如果建材价格上涨,那么所产生的风险由谁来负责,这就使得建材价格出现波动的时候,引发了不必要的合同纠纷。由此可见,假如合同的任意一项条款出现了纰漏,那么就会让建设和施工单位产生严重的矛盾,这不仅会影响到施工工期,还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
我们都知道,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与工程的复杂性和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外在影响也都使得业主和承包方存在很久的合同关系。因此,只有通过双方自愿签订合理的施工合同,才能规避和降低双方因为经济和施工纠纷而产生的风险。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需要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工程规模和施工周期为主要依据,通过这些来确定合同计价方法和支付方式。一般情况下,规模大且周期长的工程都会采用固定总价这种模式来拟定合同,这就需要在合同中进行附注,如果施工中的主要建材发生较大的价格波动,那么涨幅的这一部分就由业主自行承担,既而从根本上规避承包方的运营风险。
施工方需要与建筑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假如在施工中遇到建材价格波动,那么就要立刻与材料供应商展开协商,让他们提供保证材料质量的重要凭证,既而满足业主的实际需求。因此,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材料质量和价格的认证制度,重视设计中出现的变更问题,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不影响到工程的造价。此外,在履行施工合同的时候,发包与承包方要制定因为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赔偿协议,既而规避建材价格风险问题。
造价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市场材料价格的实际情况,采用抽料和系数调差方法对差价进行调整。比如水泥、混凝土、钢筋等这些对造价有较大影响的材料,就可以采用抽料调差方式进行调整;又比如人工、机械设备这些对造价影响小的方面就可以采用系数调查方式展开调整。如果在过程中忽略了对材料价差的调整,那么就会让实际与合同造价产生差距,为此,不管选择哪种方式,只要对价差能够有效调整,规避价格波动,就可以采用。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要预留差价预备费,并提前准备好这些资金,以便应对造价控制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
相关部门需要提前对建材市场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积极参与到建材市场管理中,及时公布建材价格的波动情况,完善建材价格库,根据建材市场的实际情况,实时更新价格,这不仅对建材价格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还提高了对工程造价的估算值。与此同时,还要得到中介和咨询公司的有力支持,让他们及时发布建材的成本价格,有效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文章前面就有提到,材料投资在工程投资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保守估计也会占据一半以上,而在工程装饰中,这个比例还会更高,而在建筑材料投资过程中,主要与次要材料的投资比例应该为7:3。因此,承包方在采购材料的时候,需要根据材料比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采购方式,而常用的采购方式就是比价、投标、定制、自购等。其中投标采购就是公开的,这可以有效保证建材的品质和规格,而其他的方式就适用于常购买,但价格不高的采购中。除此之外,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来对不同材料的价格进行全面的了解,为自身建立价格控制体系提供有效的依据,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价格控制体系,才能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
总之,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建材价格波动会给工程造价带来消极的影响,如果各方没有提前制定应对措施,那么将会给工程的功能、品质带来极坏的影响。因此,自愿签订合理的施工合同、重视设计变更与材料签证、及时调整材料差价,预留差价费、全面了解材料价格信息、建立价格控制体系等就成了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措施。只有从源头上抵御价格波动,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