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莉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中心小学校,泸州 646000)
随着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已将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开展的目标。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是在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上都没有得到提升,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成绩,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多数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学习,学生没有得到思维的锻炼,也就不能在知识的获取当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当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热词。核心素养的出现掀起了各个学科教师研究如何结合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手段,优化课堂氛围,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很多教师在语文课上沿用的授课方法是陈旧的,没有迎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将新时代下的教育思想引入到课堂上。以往的方法是先进行识字,对生字进行掌握,然后对课文展开阅读,对文章思想和情感进行总结。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是比较枯燥的,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甚至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觉到昏昏欲睡。另外,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本身的成绩得到了提升,但是综合语文素养无法得到强化,语文能力无法获得提高。
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很多教师并未领会这一要求,还是沿用着灌入式的模式,学生在语文课上没有机会交流与互动,从而使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很多的知识来不及掌握,教师并未组织学生展开分组探讨。从而导致学生在语文课上各自为战,思维上并未实现统一。
小学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表现出叛逆、自卑等不健全的心理状态。在语文学习中,一些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们不能正确看待挫折,语文自学能力不强,缺乏合作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个人情绪容易波动、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都是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最终导致教师教学效果成效不高。
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调整自身角色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功能。首先,语文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并且爱动脑筋喜欢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保持较为持久的注意力和和学习热情。而语文学习自身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给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情景的创建,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小谜题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从而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
网络技术在逐渐普及,教育领域不断重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授课中的应用。教师要积极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让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更加积极投入。比如在学习《狐假虎威》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这个故事的动画,这样学生就会对成语故事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成语的理解也是会更加深入,视觉上的刺激要比单纯文字上的启发更容易留下印象,加上语音给学生的刺激,这是灌入式教学无法相比的,更能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
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可以引入情景,让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 学习体验更加直观,学习的程度也是会更加深入。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若是你的话,会想到什么样的方法解决称象的问题呢?让学生开动脑筋,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教师要对学生展开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主人公的智慧。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展开自主和民主的学习,在融洽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以及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实际中的语文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加色彩,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真正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中形式化、单一化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在优化小学语文课堂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当中就需要做出改变,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基于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的推理和讨论研究,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