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健
重庆和勤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重庆 400800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是指从国家法纪要求及事业单位发展实际出发,认定经济责任人在单位任职期间所能承担的经济责任,并对其进行监督与评价。通过系列措施手段,逐步提升国家事业单位管理效能,确保国有资产完整合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可以为后续经济审计工作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与相关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工作的时间,往往是在被审计人员不在当时的岗位上去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收集审计证据的工作是有难度的。难以根据被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职能和性质去审计,所以在审计中容易出现偏差和问题。另外,被审计人员并不能给予及时的回复和解答,所以导致结果偏离事实。所以这样开展工作的时间,给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很难去做到全面的审计。在事业单位部门中审计的范围是很难去限定的。不同的部门职能不一样,审计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在每一次的审计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导致审计很难全面的进行。另外,在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的节点是和工作时间节点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工作时间节点会导致审计节点混乱。所以这些因素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导致审计的结果出现不全面性。因而也影响了审计的准确性,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
目前我国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机构还不是很成熟,人员素质也不是很完善。另外,在审计中,公正、正直、廉明是审计员必备的素质。而在现在的人员中,审计人员的素质尚未达到完善的水平,审计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倘若提交有漏洞的结果上去,这样的结果会增加审计的风险。所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审计人员的组织也需要快速的成熟起来,审计人员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这样才可以给事业单位经济责任人一个公正的审计结果[2]。
一是转变经济责任审计思路,将其从离任审计向任中审计,从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转变,实现审计监督的常态化、长效化,促进单位领导的主动作为、有效作为。二是针对不同业务、不同区域和不同部门开展不同责任审计,尤其以业务为分类依据,以风险为审计导向,以区域为审计情境考量,突出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增加责任审计的目的性。三是建立健全预算单位规章制度,将责任审计监管作为不定期责任清算的重点,并将审核人员、审计人员及管理人员纳入责任审计的责任制度中。四是强化审计人员与审计部门独立性,将审计部门从财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分离出来,保证审计人员不与任何部门间具有利益关联。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前,参与审计事项的审计机关需要进行探讨,制定严谨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顺利开展,避免遭受审计风险。在审计工作中必定会遇到很多风险,审计机关要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针对预测的风险,制定合理的防范计划,做好万全的准备,减少风险爆发的机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畴很广,但审计时间有限,审计机关务必要合理的安排时间,保证审计工作开展的合理性,使每项审计项目都得到有效的开展。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审计工作进度计划表,并有效的执行该进度表[3]。
在事业单位管理者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要对财务收支状态进行准确核算,而且还要注重考核事业单位工作中的绩效,对不同经济主体发展过程中的责任进行判断和预测,不断创新传统的工作发展机制,提高审计风险的防范水平,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注重建设工作团队,在绩效考核和经济主体责任认定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不同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配套可行的解决对策。所以要加强专业团队的构建,确保审计工作过程与有效性要求相符合,避免审计工作过程风险的出现。其中,在构建审计工作团队时,审计工作人员、被审计人员等要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致力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首先,强化信息科技创新,积极拓展计算机、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搭建业务数据平台,实现审计监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传输与对接,促进业务数据共享与监测。推进预算单位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系统分模块建设,通过业务类型+数据分析确定审计监管重点与精确审计监管范围,实现责任审计的实时动态监管。其次,创新审计联动机制,针对重大项目实施联动审计监管,在内外部、上下级间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协调配合,建立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间的相互反馈机制,有效整合各自资源优势,提升审计质量。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参考相关的审计指标体系,利用专业的审计方法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和准确性。在工作中,还要使该项审计活动与单位的经济业务相适应,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及法律制度等相契合,但往往事与愿违,总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审计人员要善于总结经验,利用实践经验完善审计体系,提升审计水平,使审计结果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发挥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