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军 王洪昌
吉林省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核中心 吉林长春 13002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为我国构建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越发壮大,越来越多的部门和机构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各地区在实践探索中,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工作模式,推动食品安全监管不断向前发展。
1.1.1 食品分类标准缺失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食品分类标准,各食品安全职能部门按自己管理多年形成的习惯对食品进行分类,造成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和监管的部门与食品标准制定部门对食品分类不统一。在检验工作中,对于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食品污染物限量等项目是依据该项目在相应的限量标准中的食品分类进行判定的,这就可能造成企业按生产许可对食品的分类与检验机构按标准对食品的分类不一致,引起企业与检验机构之间的纠纷。
1.1.2 部分食品缺少判定标准
在食品检验中,有的项目虽已经建立了检测方法标准,但因判定标准的缺失,导致检验者无法对结果做出是否存在风险的判断。食品判定标准的缺失导致在食品抽检中因缺少判定依据而不能对一些有害物质有效监控,形成安全隐患。判定标准缺失现象在餐饮环节食品中表现尤为突出。
1.1.3 检测方法标准缺失
检测方法标准缺失是制约食品检验和监管工作进行的瓶颈。在现行的通用标准中,虽然规定了项目指标的限量,但却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检验工作仍然无法开展,不能通过检验手段确定食品中这些物质的用量及其存在的风险[1]。
1.2.1 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存在交叉
我国现行有效的食品标准基本都是由国家制定的,然而因标准起草部门涉及较多、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出现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并存且内容不统一、交叉、重复、矛盾等问题。
1.2.2 检测方法标准存在不统一
在检测方法标准中同样存在不统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标准之间检出限(或定量限)不统一,造成结果判定的争议。
在检验中有些物质存在本底值,会对检测结果的判定造成影响,严重的可能导致误判。在实际工作中,国内曾有机构报道大量甲壳类水产品中检出呋喃西林类药物,后经深入产地调查,确认因本底存在导致检测结论有误。
2014年1月1日国家标准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国家标准涉及专利的管理规定(暂行)》规定,对涉及专利的国家标准,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者归口单位应当及时要求专利权人或者专利申请人作出专利实施许可声明,但作为公开发布使用的食品标准,专利实施许可特别是收费的专利实施许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标准的使用,不利于食品安全检验和监管工作的开展[2]。
基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建议尽快制定并颁布统一的食品分类标准,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食品生产监管部门、相关行业对食品的分类进行融合,减少在食品检验及监管过程中因分类不清造成的纠纷。对于地方特色食品,无法逐一对其进行分类的,建议暂时归到其他食品类别中,并在制定食品安全通用标准时根据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在保证人体安全的前提下制定食品添加剂、污染物、真菌毒素等物质的限量。
需要通过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及时跟踪评价,不断地反复论证。建立科学性的标准评估机制,认真落实跟踪评价机制,各食品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实施,对现存标准进一步全面集中梳理,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组织专项清理修订[3]。
针对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迅速,标准研究跟不上食品行业发展、致使食品标准滞后甚至缺失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及时了解食品行业动态及食品监管需求,加强通用性标准研究,填补我国在食品安全主要领域的标准空白。不能纳入通用标准的食品种类,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单独标准,处理好食品标准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
食品标准的制定部门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大力开展标准宣传教育,普及公众食品标准知识,指导企业从业人员学习掌握食品标准,加强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使社会各方了解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同时,要为食品安全标准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畅通公众意见反馈和社会监督渠道,增强公众参与程度[4]。
目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已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各部门也将此项工作纳入重点工作任务,可以预见随着监测体系的不断健全,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在法治化、科学化、信息化等方面必将迎来更大的飞跃,为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发挥重要和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