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忠
济宁市兖州区兴隆庄街道办事处 山东济宁 272100
农业、农村和农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更好的协调三者关系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有效促进手段,是实现“三农”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媒介。信息化管理将能使农业经济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信息的及时交换能促使农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还能有效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我国完成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1]。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经济实现了巨大改变,社会各个领域都实现了与信息化的紧密连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将能避免生产过程中出现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确保农业资源不会遭到浪费,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只有将信息化技术贯彻到农业生产建设过程中,才能促使经济实现整体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种植区大部分位于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这与我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山区种植区的农业种植信息技术尚未普及,农民的农作物种植存在盲目性、分散性,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意识极为淡薄,不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从事者是农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实践也需依靠农民,因此,农民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影响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民信息化技术意识淡薄,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耕种效率,也会使农产品滞销,不利于农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2]。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种植区仍采用比较落后的种植方式,这是由于种植面积不大且零散导致的。而且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缺乏,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难以普及。同时,信息化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也是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无法融入农业生产的主因。因此,现阶段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或引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在农业种植地难以开展的另一因素就是基础设施落后,我国政府对信息化普及方面的资金投入比重较小,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如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地区的网络还未覆盖,先进农业设备还不具备,导致农民只能沿袭传统的种植模式。加之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农民只能靠人背马驼的方式销售农产品,这也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农业经济发展也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理论已经趋于成熟,而实际应用经验极为缺乏,所以现有的信息化技术能否适应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还有待考证。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更新速度缓慢,也是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难以融入农业生产的一大因素。
人才信息化的时代的一种重要资源,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才能确保为农业融入电子商务时代提供人才支持。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福利待遇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三农”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增加农民参加信息化技术专业培训的机会,从农民群体中培育一批优秀的电子信息操作人才,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网络基础设施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政府需要设立专项投入资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信息化的建设,从而将更多的农村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包括计算机设备的安装,还包括电信基站网点的覆盖以及网络带宽的建设,从而确保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具备通畅的信息环境,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速度的加快。
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领域,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其他社会领域的支持。首先是农业相关技能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才深入到农村开展技能培训。为农村信息技术操作人员提供有效指导,更好地提高农民利用信息化技术指导种植农业效率。其次是电信部门需要不断加快网点的建设,确保偏远地区的农村也能实现网络覆盖,实现村村通网的目标,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是企业需要加强平台技术开发。互联网企业需要加强对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为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促进信息化进程得到不断推进。
完善的农村管理体系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能够让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得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在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两个方面。在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信息滞后问题,有效的为农民提供相应服务。在监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网络安全建设问题,确保农民在通过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能够确保资金安全。为了更好地实现管理结构体系的建设,政府还需要形成规范的制度流程,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3]。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只有信息化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丰富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