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的框架呈现和传播效果分析

2019-11-29 18:28李冬梅
科技传播 2019年18期
关键词:框架受众

李冬梅

“夜读”作为移动终端的App,用声音的力量引起用户共鸣,结合图文强化听觉、视觉印象,直击用户痛点,形成庞大的粉丝群体和超强的用户黏性,达到品效合一的双重效果。“夜读”产品俗称“心灵鸡汤”,制作和传播具备工具理性,新华社等主流官方微信将其纳入传播框架,打通和连接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隔阂,丰富了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形式和内容。

1 关于“夜读”和“心灵鸡汤”

“夜读”最初是清沫网旗下的产品,后被多款微信公众号运营,通过音频输出有温度、有价值观的情感解读内容,并尝试通过音乐、读书、人物、生活等多领域进行用户群体的需求挖掘与服务。

人不只胃肠有饥渴感,心灵也需给养,于是有了“心灵鸡汤”。美国作家杰克·坎菲尔德写了100 个激发志气、勉励作为的故事,想到奶奶熬鸡汤治百病,将书名起为《心灵鸡汤》,后续写了80本针对不同群体,以“催泪+励志”为主题的文章,大受美国和世界读者欢迎,曾有7 本并列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坎菲尔德由此登上吉尼斯世界记录。

2 “夜读”在网络传播中占据一席之地

受众依靠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认识世界。李普曼用“拟态环境”这一概念,说明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不是客观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媒介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报道等结构化后的环境。“拟态环境”有时代表一部分民众意见,并影响另一部分民众思想,是引导、教化民众的理论基础。大众媒体通过“拟态环境”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效果,这既是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基本要求。

社交媒体既是观点、意见的交换空间,也是情感连接的平台,网络传播情感的维度日益凸显,特别是含有强烈情感的内容更易获得“病毒式”传播,“心灵鸡汤”正因“走心”而在社交媒体占据份额。

情感社会学认为,“心灵鸡汤”是刻意制造的情感文本,在互联网和碎片化阅读时代,它是“碎片”中的营养快餐,一经出现传播呈蔓延之势。放下架子说话,摈弃传统的宣传腔调,改变说教的严肃面孔,在帮助受众缓解焦虑和不安全感等负面情绪上,起到了“语言艺术治疗”的作用。

在微信朋友圈,“心灵鸡汤”常引发受众大量转发,群体相对固定,也有部分网民随机转发。2017 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调查显示:受访者中,89.7%读过“心灵鸡汤”,68.7%购买过此类书籍,51.0%喜欢“鸡汤文学”。在艾瑞咨询联合蜻蜓FM 发布的《2018 年睡前音频收听场景研究报告》中,睡前选择收听音乐占34.9%,收听“夜读”等音频节目占26.2%。

主流媒体同样将“夜读”纳入传播框架。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夜读”每篇正能量“心灵鸡汤”阅读量均在10 万+,在呈现主流价值观、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的同时,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灵距离。

3 “夜读”的框架呈现

从新闻传播编码和解码的角度,分析“心灵鸡汤”在主流媒体的框架呈现和受众解读。

马文·明斯基是框架理论的创立者,框架概念则源自贝特森,再由高夫曼引入文化社会学;后引入大众传播,用于定性研究。

在理论运用上,“框架”包括两方面:一是新闻框架影响受众,将注意力引到某些方面,而忽略框架外的世界,限制其主观认知世界;二是受众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结构主观解释事件,并建构社会现实。可见社会现实存在两个框架,即:新闻工作者的框架和受众个体的框架,二者不一定相关。

以2018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为研究时段,每隔7 天选定主流媒体新华社和行业媒体《中国气象报》“夜读”一个样本,合计86 篇。基于框架理论,采用框架理论、等距抽样、定性研究等方法,定性研究、分析媒体如何选择、呈现内容,并结合评论及媒体互动来评析。

4 “夜读”的传播效果

4.1 内容框架

据分析,上述两家媒体“夜读”内容框架集中三大类型,即安慰(占18%)、励志(占43%)、建议(占30%)和其他(占9%)。励志框架比重最大,多以“奋斗”“人生”为话题,激发行为动机,引发受众共情;建议框架提供为人处世、学习教育、职场打拼等方面意见,以温情方式指导受众在平凡生活中锤炼心智、磨砺性情,与社会和谐共处,是励志框架的延伸;安慰框架则对心灵予以安抚与慰藉;其他方面内容零散,不予分析。

4.2 设置分析

1)媒体承担启蒙和社会教化责任。从框架内容类型来看,“夜读”倾向性明显,引导公众建立核心价值观,实现心理疏导。它激浊扬清,与为了追求点击量而发布的“毒鸡汤”不同,肯定个体奋斗,强调“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就看他是不是踏实”“那些遥不可及的父爱,全都藏在行动里”……根据班杜拉则的“自我效能”概念,高效能感使个体保持乐观的性格和创造性的力量,激发潜能与动力。“夜读”的“心灵鸡汤”,使受众相信“事在人为”,促进个体发展。

2)内容设置紧贴受众需求。“夜读”定期供应、按时更新,每晚(或每周)十点推送,维持人脉。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粉丝,“夜读”坚持下沉,内容具备普世性,高频词汇是爱、不爱,遇见、放下……打动自己,有粉丝追随,是“夜读”的天花板。

3)运用霍尔模式的解码分析。根据该模式,受众框架在传播过程中收到媒体信息后会进行认知性处理。英国传播学专家斯图亚特·霍尔认为,观众解读电视讯息有主导-霸权、协商、对抗等3 个假想解码立场,对应的信息解读为:优先、协商与对抗,“夜读”下方区评论,是受众对媒介文本的解读态度。统计显示,评论多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表达“奋斗的人生最美丽”等信念,或直接援引文章观点,有的还转化成行动,如:“不管怎样,我一直都在”,表明受众较认同媒体观点。不能回避的是,留言多经微信公众号筛选后显示,故鲜见协商、对抗性评论,多为赞同立场,存在少量表达消极、失望情绪的评论,反映了受众框架与媒介框架间存在着非一致性,媒介框架并不能完全左右受众框架。

4)点赞数量体现受众的认同差异。根据“选择性定律”,受众倾向于与自己观点和态度相近的信息,体现在评论等反馈式的传播活动中。前述两家媒体在抽样时段内,励志、建议、安慰等框架的平均点赞数量,新华社为4 135、4 026、4 013,《中国气象报》为161、152、144,显著性水平低于0.05,说明点赞数量和框架类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夜读”大多积极回应评论,建立互动交流和情感连接,既让创作者保持新鲜感和敏锐性,又强调“粉丝价值”,以粉丝为驱动沉淀新圈层,不断增强黏性,扩大媒介框架对受众的影响力。

5)声音在媒体传播中的独有作用。除了鸡汤般的内容,“夜读”另一强大武器是用声音的力量引起共鸣。晚上,特别是周末或节假日,“夜读”迎来高峰,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狂欢中更易体会到孤独,进而寻求慰藉。声音是一种很好的信息载体,包含阅读者的感情,引导听众的情绪,承担精神伴侣的角色。“夜读”的声音是有态度的,一般选择有磁性声音的主播,温柔而深沉,与鸡汤搭配,触碰到心灵的柔软处,有人在伴听中入眠,有人想借此寻找内心,具有自我呈现的意义。

可以说,“夜读”是网络传媒的“好声音”,以触动受众内心的方式引发共鸣,兼具再传播性和多元传播优势,引导建立积极认知,提升受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动力和感受能力。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和手段,“夜读”具有软作用力,对个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既直接,又潜移默化,应积极发挥此类新媒体产品多维度、全时段、春风化雨的独特传播作用。

猜你喜欢
框架受众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WTO框架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