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桃,覃忠样
(黔南州林业科学研究所,贵州 都匀 558000)
水晶葡萄系多年生藤本植物,成熟果实为黄绿色呈现半透明状,新鲜葡萄表皮附着银灰色果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度)14.7%左右,散发出特有的果香味。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有着极大种植前景和市场开发潜力。
三都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是国内唯一的水族自治县,黔南州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同时也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处东经107°40′~108°14′,北纬25°30′~26°10′之间。东西宽56 km,南北长78 km,距省城贵阳230 km,距自治州府都匀85 km,全县总面积2400 km2。近年来,随着厦蓉高速、余安高速、三荔高速及贵广高铁的开通,三都县成为贵州乃至大西南南下入海通道。
三都县水晶葡萄产业种植规模已达13.89万亩,挂果面积6.89万亩,产量10万t,产值3.1亿元。主要分布在交梨乡、普安镇、三合镇等乡镇。三都县水晶葡萄生产基地均为山地,生态条件较好,无工矿企业污染源。2013年获贵州省优质水晶葡萄“金奖”,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中国果品协会葡萄分会授予三都县“中国水晶葡萄之乡”称号。水晶葡萄主产区交梨乡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的“山野水晶葡萄”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5年山野水晶葡萄获得“百家农产品品牌”。
三都县水晶葡萄已有1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主产区交梨乡各村陡坡地带或低矮平地,漫山遍野全是葡萄,呈“山有多高、葡萄有多高”的良好发展态势。近几年来,县乡党委政府抢抓机遇,以种植水晶葡萄为突破口,采取种植大户示范、举办水晶葡萄节、评选水晶葡萄王等多种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水晶葡萄种植产业的大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势利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都县将水晶葡萄种植作为特色精品水果产业项目进行重点发展。到2020年全县水晶葡萄种植面积计划达30万亩。
果农仍沿袭传统管理习惯,不能合理施肥,氮、磷、钾比例失调,重施氮肥,轻施钾肥,田间通风透光较差,病害发展蔓延;修枝打叶、疏花疏果技术措施实施不到位,盲目追求产量,产品质量较差,大小年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山野水晶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对葡萄生长过程中肥水管理、激素使用、疏花疏果、修剪技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不大。
主栽品种基本上为水晶葡萄,大都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成熟,上市周期短且集中,且正值高温高湿阶段,产品在市场多有发霉腐烂、落粒现象,市场售价甚至低至1元/kg。
由于在生长过程中,葡萄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病害发生情况较为普遍、严重,故产区果农主要精力放在病虫害防治上,施药量大且施药时间密集,平均每亩地约需超百元的农药。造成果品农药残留问题较为严重,果品很难打出省外,只能在当地廉价销售,农民增产不增收。
(1)葡萄贮藏保鲜技术亟待解决。山野水晶葡萄多为鲜食,且成熟期集中,采摘时高温高湿条件影响其贮藏寿命,当地葡萄贮藏保鲜技术亟待解决。
(2)葡萄酒产业发展缓慢,葡萄汁、葡萄醋产品亟待开发。
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前提下,对产量低的老果园进行技术改造,适当引进适合当地种种植的新品种,积极探索春提早秋延晚等新技术种植方式,使葡萄成熟期延长约100 d,甚至12月份都有葡萄供应。
目前由于片面追求产量,管理跟不上等原因,造成果实品质不均匀,大小果现象较为严重,以致影响其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应从限产提质入手,狠抓综合管理,科学整形修剪,推广配方施肥技术。还可使用通过国家安全认证的生物制剂对水晶葡萄植株进行无籽化、降酸增甜等处理。通过人为调控,保持葡萄植株健壮,延长盛果期年限,提高葡萄品质。
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提倡使用生物防治,降低葡萄果实农药残留物含量。
任何一种产业发展都需要政府积极扶持大力引导。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对葡萄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三区”人才科技计划,有针对性地做科技服务,农技站要有专人负责及时指导葡萄生产的每个过程。
制定《三都县水晶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对葡萄从栽植、栽培管理(整形修剪、肥料使用、套袋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作具体规定,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好标准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