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社兵 葛伦建 鲍 卿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合肥 230000)
新时代要求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并赋予其更大的使命任务。但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从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监督效能等方面,攻坚克难、全面发力,不断推动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根本要求。尤其是2018 年5 月23 日,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明大势,才能谋大事。内部审计工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加强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新精神、新部署,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努力开创新时代审计工作新局面。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经过30 余年的发展,审计制度不断健全,审计质量不断提升,监督效能明显提高,对所在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健全内控制度、防范化解风险、促进反腐倡廉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审计人员政治站位不高,审计定位不准,审计理念落后,学习力不强,封闭保守、墨守成规,陷在老套路、老框框中,延续惯性思维,习惯于从现有经验上找答案;看问题停留在表象,就事论事,或者死抠条文,不能做到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二是审计关注点与本单位经营发展大局不契合,聚焦散乱,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内控建设、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作用发挥有限。三是审计职能作用发挥有待提高,目前审计更多的是“查病”,对问题深层次的原因缺少进一步的分析,点面结合不够,未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解决问题,未主动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规避风险等,服务意识有待提高,屡查屡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习总书记强调的“治已病”、“防未病”的职能作用发挥存在不足。四是工作质量不高,存在好人主义,不愿得罪人,甘做“绅士”,不当“战士”,不敢坚持原则,碰到重大事项“蜻蜓点水”,查到关键领域“见好就收”,看到突出问题“手下留情”,审到敏感环节“点到为止”,严重影响审计质量。五是审计创新能力不够、创优意识不强,信息化、数字化审计整体工作开展不好,工作开展流于形式,常态化无从谈起,审计的效果不明显。六是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对外不能充分利用其他专业监督成果,提高审计监督成效,对内协同不够深入,各自为战、各组为战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同时也没有充分利用外力外脑,社会审计资源整合意识有待加强。
牢牢把握审计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广大审计人员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为党、国家和人民工作的政治立场,善于从政治高度把握审计方向,看待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
服务本单位决策部署,立足本单位资金资产、经营管理和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积极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聚焦本单位高质量发展,围绕本单位中心工作和经营管理有关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管理举措、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资金流向等内容,深入揭示重大管理漏洞,促进提质增效防控风险。
强化审计精品意识,按“审,非严谨无以明透;计,非细致无以致深”的要求,以严谨的态度,细致的作风做深、做精每个审计项目。要通过抓关键人、关键事、关键数字,做到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努力让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能展现审计工作独立客观公正的风采,让每一个被审计单位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要严格遴选优秀审计项目,推进优秀项目交流宣贯。
在揭示问题和风险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成因,围绕健全体制机制和完善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帮助基层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一查二帮三促进”。
把创新作为审计更好履职的动力源泉,着力围绕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技术方法等方面开展创新。坚持“科技强审”,围绕本单位重大决策落实与高风险管理领域,常态开展远程数据分析和数字化持续审计监督。探索构建数字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数字化审计工作能力和成效。
加强审计培训针对性,提升队伍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坚持以审促学,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本领,更新知识技能,不断提升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关心审计人员的培养和成长,教育引导审计人员坚定理想信念,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努力营造重视审计、支持审计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