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小朋友们像往常一样到班级门外走线散步,轩轩却跑进了大建构区。
建构区就在我们班级的门口,他开始拿起搭建围墙的方砖,搭的很高很高,边搭还边招呼其他小男孩,但小朋友都在走线,没有人理他,他开始用推倒方砖的方式来吸引同伴,倒下的方砖掉落在外面,正好砸到走线的小朋友。这时就有小朋友跑来告他的状:
“老师,轩轩推倒方砖都打到我了!”
“老师,你看轩轩总是拿积木打我们!”
这种情况有过好多次了,每到走线的时候,他总是去建构区搭那个围墙,搭高又推倒,每次都會打到小朋友,虽然方砖是牛奶盒做的,没什么危险,但是他的行为却扰乱了小朋友的走线活动。所以,前几次我或是耐心谈话或是严厉批评,总是阻止他去搭建,但他多数时候都听不进去,甚至会发脾气,把建构区搭建好的作品都推倒,对于轩轩的这种破坏行为,我们也感觉很无奈。
这次我决定换一种方法,我试着和他交流:
“你在搭建什么?为什么总是要搭得这么高呢?”
他立刻回答我:“你看,这些盒子和别的颜色不一样,我要用深颜色的盒子搭一个城堡。”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地方,不影响小朋友走线呢?”
他没有回答,依旧在那里搭建得很高,像是没听见我说话。我于是动手挪走了一些浅色的围墙方砖和里面的塑料长龙,在建构区里面空出一块很宽敞的地方,然后边领小朋友走线边观察他有什么反应。果然不一会儿他就开始把深颜色的方砖往里面的空地挪了,他把那一摞高高的分成了三摞,然后搭建成不同的形状。奇怪的是,我发现他并没有把方砖搭的像外面一样高。
下午的时候,我找轩轩谈心,他说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他想用方砖搭城堡,但是围墙那个地方小,搭不出好看的城堡,所以就要搭得高高的。他还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因为小朋友都在走线没人去,所以,他就故意把方砖推到小朋友身上。后来我们做了约定:如果他想和小朋友一起搭建,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利用每天下午自由活动的时间去,如果搭建得好,还可以给全班小朋友分享,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尽量不要在走线的时间去搭建了,睡觉之前大家需要安静的活动。
这次他很容易就接受了我的建议。从那天以后午饭散步他真的不再自己去搭建了,我和李老师也尽量多安排一些空闲的时间让喜欢搭建的小朋友去建构区活动,只不过轩轩还是比较喜欢搭建完再推倒。
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沉思:轩轩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思维跳跃快,爱探索,他每天都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他在搭高推倒过程中控制着他自认为的游戏节奏和进程,使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自我认同感,也许这种感受对他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把它定义为是“破坏”呢?可能我们成人觉得搭建完的建筑更漂亮、更适合摆在那里,但对孩子来说,可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角度,我们眼中的孩子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就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