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消除方法

2019-11-28 02:01潘海崇
求知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初中数学

摘   要: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科目。但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本文针对初中二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进行简要分析,并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对策,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心理障碍;教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5-0011-02

引    言

目前,无论是高中、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学生都要学习简单的数学知识,可见,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初中教育阶段是高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培养水平将会直接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教师要从心理上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障碍,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数学课的学科属性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数外是三门重要科目,数学知识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对数学知识产生畏难情绪,主要原因在于数学课程自身的學科属性,其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综合性和高度概括性,而且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公式多、计算量大,对于同一知识点的考查方式,可能出现很多不同问法。如果学生在最基础的学习环节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就极有可能因为基础薄弱而对后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最终因为学不会和听不懂而丧失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产生了对数学课的心理障碍。

2.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抵触情绪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相对于小学阶段趣味性降低,但知识性和复杂程度却在不断加深。初中阶段涉及的数学题的问法,完全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数学题那样直接问法的,而是变得越来越抽象和深入。在具体学习中,学生往往因没有打破思维定式而遇到困难,产生抵触心理,很难接受后面的知识学习,导致数学成绩持续下滑,最终对数学科目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学生依赖教师的心理

在我国现阶段初中课程学习中依然存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计实施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并严格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正是这种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在初中数学课学习中,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方法学习,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型,就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这也是目前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之一。

4.学生的“自信”和“满足”心理

自信是初中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但学生往往在数学学习中过度“自信”,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这种“自信”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方法,无论是公式的运用或对定义的理解。这样的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过分自信,在简单的计算、数学大题的列式步骤中耍“小聪明”,采用心算的方法省略计算过程,直接给出结果,但心算答案常常是错误的,从而影响了考试成绩。这容易打击思想还未成熟的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满足”心理是学生在数学课上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后,感到“满足”,认为在考试中遇到类似问题,一种解题方法就足够了。有些学生一旦在考试中遇到同一个知识的不同考查方式,仍按照自己固有的思路去解答,这类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处于表面化,其思考出的结果往往与答案相差甚远。

二、如何消除数学课程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教师要分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心理障碍成因,采取以下措施,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1.教师要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数学知识以其学科的复杂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给初中生的学习造成一定心理压力。此外,由于初中阶段不同于小学数学重视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更强调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1]。因此,教师要从心理上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对其自身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就畏缩不前,要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2.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

数学知识对基本公式和过程运算有严格的要求,一旦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后来的计算结果与正确答案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透彻掌握数学公式,尤其是对数学定义的理解,不能仅仅会背诵,还要会运用。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能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依靠多种课堂学习模式,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可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设置几道问题,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不一,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踊跃回答;对于略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散学生思维,最后的结果由小组成员派代表公布。小组讨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学生在以后的数学知识学习和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4.设置一定的学习障碍,引发学生思考自身的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过度自信和自满的问题,教师要在具体的问题设计中设置一定障碍,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沪科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涉及正负数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正数“+”与负数“-”之间互为相反数,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可以设计同一个问题的不同问法,让学生进行判断。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掌握了正负数的知识而认为所有答案都是正确的,陷入了数学教师设置陷阱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对学生的错误来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鼓励,帮助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结    语

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来说,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心理障碍,是每位教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对相关教育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徐佳慧.初中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分析与对策[J].读天下(综合),2018(06):181.

作者简介:潘海崇(1974.2—),女,广西田东人,中学一级教师,2013年参加百色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研究”被评为百色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等奖,2017年中考教学指导中获百色市数学科指导一等奖,2013、2014、2017年被田东县人民政府评为田东县优秀班主任。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初中数学
如何帮助初中学困生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空心病
低到尘埃里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