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思维,让深度学习发生

2019-11-28 11:36施彩萍
课外语文·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伊索寓言深度

施彩萍

【摘要】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主动探究解疑,梳理知识点,并能积极反思学习行为,能促进课堂深度学习有效开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思维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不断持续深化、不断扩展延伸的学习方式。”(陈静静,《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深度學习是课堂中学生学习开展的一种状态,也是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成效。

一、立目标引领思维向主题靠近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设定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按预期发生并获取相应的效果。但往往学生在学的时候并不清晰学习目标,只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被动学。如在课堂教学伊始,学生能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明确学习愿景,那么就会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高品质的深度学习。这样的状态下,以生为本,学生会更自主、更投入、更有探究精神,体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一)明目标而知学

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一课时,教师一上课就用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名言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品读语言、复述故事、感悟寓意,在落实三个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把寓言的“身体”“灵魂”品读透。学习目标涵盖了记忆、理解、运用等多方面,如同学习路上的指路明灯,学生就有了明确的达成目标及学习心理准备,会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投入到深度学习过程中。

(二)学而后知不足

课堂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在学习发生前让学生明确,这样便于学生有时间去阅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知晓一些文学常识,更甚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进行过思考,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么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教师的教对学生而言就不是新知识的传授,而是学术的交流了,会引发学生与教师之间更有效、更深入的教学互动,学习的深度可想而知。《伊索寓言》一课的教学,正是基于学生对课文已读与思考之上的学习。课前,教师提醒学生:下阶段要学习的是《伊索寓言》,寓言是小故事大道理,中国的寓言、外国的寓言在这方面基本类似,但是如果你们细心去读,你也会发现许多小不同。提醒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外主动阅读了《伊索寓言》《揠苗助长》《掩耳盗铃》等。教师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汇报的同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小发现或小问题:中国古代的寓言主角一般是人物,伊索寓言中大部分是以动物为主角,这是为什么?伊索寓言一般都会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把寓意用一两句话说出来,中国古代寓言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学生的发现与质疑,呈现了他们的思考。在课堂上再提醒学生去思考发现选入课文的《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小故事的相同点时,学生迅速发现了三篇寓言都是围绕一个“谎”字在讲述不同的故事。继而通过阅读再发现,虽然谎言内容不同,说话人不同,但是谎言背后都是同一个字“骗”。学生结合自己课外阅读,发现寓言故事中此类故事非常多,这一类比,激发了学生更深的探究。课堂的深度学习在主动探究与思考中发生。

二、问题链驱动思维向纵深行进

(一)教师要善于把“点”织成“网”

课堂教学中,以开放式的问题导入,让学生积极主动反馈丰富的散点式信息,既是动态的互动,又是资源的汇集。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中,老师设计了比较开放的问题导入教学:“这篇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这一“撒网”,学生思维活跃起来,黄河的澎湃气势、羊皮筏子的奇特、艄公的描写、乘客的从容、“我”的惊奇等。显而易见,学生感兴趣的角度不同,思考点比较广,有语言表达上的、有课外资料上的、有课文内容上的,有物有人更有神。教师马上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巧妙地将点状生成到整体:课文题目为“黄河的主人”,你们都认为这里的“主人”指的是课文中的艄公,可课文对艄公的描写却不多,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黄河、羊皮筏子、乘客等,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读思考。这个提问,使学生的点状生成迅速汇合,将学习思维向深度推进。在随后的交流中,学生清晰地感悟到文章在写作方法上特点。

(二)教师要善于用“线”穿成“串”

在《伊索寓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明确本堂课的三个学习任务“品读语言、复述故事、感悟寓意”,随后安排了生字默写的环节,这个环节看似多余,与三个任务并不吻合,但是仔细品味默写的三组字,却看出教师的匠心独具。这三组字分别是:馋、酸;谎、慌;诈、戒。这六个字,精准概括了三则寓言的内容。果不其然,教师在后续的环节中,巧妙地利用了这六个字:先是请学生快速浏览三则寓言,思考:“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三则寓言的相同处,你会选择哪个字?”学生准确地捕捉到了“谎”字。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三则寓言中,分别是谁在说谎,说谎的目的是为什么?”引领着学生自主感悟语言、品味文字背后的内容。然后提醒学生,三组生字在复述故事时可巧妙运用上。最后体会伊索寓言格言式结尾的特点时,以“诫”感悟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这六个字仿佛就是条线,将教学环节穿起,促使问题层层递进,是引发课堂教学的问题链。默写生字,看似简单的活动,串起了多重目标,学生不经意间在六个字的提醒下自主发现、探究、思考,完成了学习活动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言语实践活动。

学生的具象思维,成“网”成“串”,他们就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处于思维高效的运作之中,处于积极的探究体验之中。学生鲜活地参与了课堂学习过程,成为语文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因此问题链驱动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学习,综合的言语实践培养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学习单提升思维向高阶迈进

(一)课堂“即兴思维”延伸到课外“长久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单的运用能让学习设计更加清晰、明确,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得到更具象化的呈现。在教学《伊索寓言》一课时,教师将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训练综合在一张学习单上,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分享收获、延伸拓展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中,推进学习正向循环,保证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这张学习单上,课前准备重点放在引发学生的广读与思辨上,只设计了一个导读问题:“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异同?”为课堂学习做心理上、知识点上的铺垫。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虽然是浅层次的,但是却促进了他课堂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交流。课堂上的学习侧重在导学上,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三则寓言内容上的填写;以格言式结尾提炼,引导学生读中悟、悟而写。有了少而精的引领问题,学生完全沉浸于相应的学习活动中。而教师给予学生足够静心思考的时间,又给学生创设了深度学习的氛围。课外延伸的部分侧重在深入交流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收获和编写故事上,将大语文的学习意识渗透给学生,同时将课堂“即兴思维”延伸到课外“长久思考”。

(二)浅表体验变为内省于心

学习单的运用,让学生在有指引的具象化中不断获得探究成功的愉悦,但如仅限于此,学习单的作用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课文《伊索寓言》学习单的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两个小问题:你还想了解寓言的什么知识?学习过程中你最喜欢做什么?这两个小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清楚地说出自己学习收获,并促进下一环节的深入学习。学生要说清楚,必定要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梳理与检查。而最喜欢做什么,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清楚自己学什么,怎么学,比盲目听从教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深度开展。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启迪,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自觉开展深入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

猜你喜欢
伊索寓言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时装寓言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