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勇
想当年,刘家大院占地七十余亩,由南至北,有七进院,前、后两个花园。宅前有四十亩正方形的荷塘,正中铺有自南向北宽广平整的一条砂面通道,尽头是一座太湖石假山,绕山石东西两侧而过始进庭院,荷塘北岸分列两道砖砌花墙。
刘家大院的主人,就是第一个给济南带来电灯的刘恩驻。
刘恩驻(1853年—1923年),一作刘恩柱,字福航。祖籍沂水刘家店子(今属沂南县),祖父和父亲皆为清朝官员,但他无意仕途,热衷于西学“声光化电”。1905年,他投资27.9万银元,从德国购进了两台42千瓦的发电机组,在院后街(今曲水亭)建起了济南第一座电灯房,轰动济南。
在山东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办电灯房,刘恩驻可谓开天辟地头一个(青岛、潍坊也有,但那是德国人办的)。所以,在济南开埠后的众多“第一”中,他这个“第一”,无疑是最“亮”的一个。
基于此,刘恩驻不仅得到了官府的嘉奖,也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到1911年,电灯照明区域已迅速扩展到商埠和全城。这期间,刘恩驻在铜元局后街建起了刘家大院,在东流水对面(今趵突泉北路路东)扩建了新厂,很快挣了个盆满钵满。
别看刘恩驻拥有万贯家财,却只有一个儿子:刘筱航。对于这个宝贝儿子,刘恩驻格外宠爱,除在铜元局后街21号盖下一座豪宅外,还为他娶了4位夫人,一妻三妾。
1919年,刘恩驻把原有60万元资产作为股本,平分给儿子刘筱航和二女婿庄式如,另招新股40万元,把电灯房改为“济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自己任董事长,二女婿庄式如任总经理。
令刘恩驻没想到的是,自己会在四年之后乐极生悲。
1923年,刘恩驻过70大寿,他在济南八旗会馆摆了一百多桌大宴宾客,并从北京请来孟小冬戏班,连唱三天大戏。刘恩驻因过度疲劳而病倒,不久就去世了。
刘恩驻去世后,他唯一的儿子刘筱航接任董事长。但由于刘恩驻对儿子过于溺爱,没有好好培养,以至于刘筱航既无留学背景,也无电业知识,更无管理经验,虽然挂着董事长的头衔,基本上是个“甩手掌柜”。
刘筱航爱狗,养了十几条良种狗,一天要吃十几斤牛肉,专门有一位用人驯养。有时候狗不爱吃食,刘筱航就派用人到吉元楼买炒腰花、炒肉片喂狗。
1928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刘筱航为躲避战乱,委托好友林育均代他管理公司事宜,自己携全家跑到天津,一住就是三年多,生活费全由总经理庄式如定时寄来。
到了1932年左右,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难以支撑,可刘筱航照样在天津吃喝玩乐。这时,总经理庄式如不给他寄钱了,迫不得已,刘筱航才带着全家返回济南。
突然面对破家破业,山穷水尽的他一筹莫展。这时,老管家出面了:“少东家不用愁,老爷在世时已经为你想到这一天了。他在后院埋了几缸银元,并嘱咐我,将来不到少东家走投无路时,不让我告诉你。”刘筱航闻之大喜,全家人到后院北屋叩拜老父在天之灵。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时,刘家与庄家矛盾已经激化,刘筱航与庄式如对簿公堂。刘筱航借助父亲老友原湖北督军王占元、山东督军张怀芝等关系,最终把庄家扳倒。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很难承担公司大业,又不得不与庄家妥协。
经此波折,公司元气大伤。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以公司股东间纠葛迭起、电力日形衰微、社会烦言丛生、公司不能自行整理等为由,于同年12月派员接收,原董事会均不得过问公司事务。
软弱无能的刘筱航既恼怒,又羞愧,却不能言,心情郁闷。1936年3月,刘筱航去世,年仅49岁。因刘家是名门望族,韩复榘、杜月笙、宋哲元、何思源等国内许多重要人物都发来唁电。
临死之前,刘筱航立下遗嘱,家产全由儿子刘航荪继承。这一年,刘航荪12岁。
刘航荪跟他父亲一样,从小娇生惯养,天资不笨,却学业平平。那时,刘航荪在离家不远的济南第二实验小学读书。由于常落课,父亲干脆不让他去上学,给他请先生来家辅导,但学习依然不好。
尽管学业平平,刘航荪却是玩耍的高手。进德会(文体娱乐场所)、大明湖、趵突泉、大观园、千佛山、小广寒(济南第一家电影院)等都是他常去的地方。
父亲刘筱航死后,刘航荪母子俩地位一落千丈。刘筱航立下的遗嘱也成为一纸空文,只得到少量财产。
尽管那时刘家已败落,但是“破船还有三千钉”,每月能收到电气公司股息钱,维持生活没问题。即使家里再有钱,坐吃山空也会花完。
后来刘航荪又想升官发财,托人找到父亲生前好友、国防部次长秦德纯。秦严肃地对他说:“你既然奔着我来,你想升官发财不行,必须先当兵。”刘航荪遂打消了这个念头。
回济南后,刘航荪谋了一个社会救济性质的工作,但刚干了半年又赶上精简机构,又成了无业游民。
刘航荪说:“快到济南解放,我家已完全败落了。好歹岳母一個远房的本家在经六路纬一路‘吉安里有一处房子借给我们住。”那个东流水畔的刘家大院,对他们来说,真的成了“东流水”。《红楼梦》有诗云:“财富恰似过眼云,无情最是东流水”,让人不免感慨: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资料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