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合再造:进口大片这25年

2019-11-28 20:49谢弈秋
华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产片好莱坞进口

谢弈秋

自1994年首部进口大片上映以来,25年里有11年是进口大片夺冠,包括《泰坦尼克号》《珍珠港》《2012》《阿凡达》以及3部《变形金刚》等。而这,已经成为愈发遥远的历史。

中国已于2012年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在中国市场上,若干好莱坞电影甚至取得了比在美国本土市场更大的票房。因时而变,为了中国市场而调整拍片思路,成了好莱坞的新风尚。

1994,进口大片时代到来

中国电影已走过了百多年历程,真正为中国电影“大片时代”奠基的,是2002年上映的张艺谋电影《英雄》(曾蝉联两周北美票房冠军,海外总票房约1.76亿美元)。此时,距离“进口大片”首入中国境内公映,已经过去了8年。

1994年华纳公司电影《亡命天涯》的引进,在中国舆论场所激起的巨浪,远比它的票房效应更值得纪念。

当时,质疑中影公司引进在国外已取得高票房的“大片”的声音,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政治老眼光,认为“跟当年鸦片进中国一样”;另一种是经济零和思维,认为“用中国的票款养肥外国的片商”。

自1995年起,每年进口10部大片(正式说法

是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是广电部(广电总局前身)扭转电影市场颓势的改革大手笔。无论《亡命天涯》(至今豆瓣评分仍有8分)是否够格,后续的进口大片都会接踵而至。

观影人次不会说谎。1991年,全国观影人次只有144亿,较之改革开放之初(如1979年的293亿人次)可谓腰斩,1993年更只剩下42亿人次。

可见,取消对国产电影的“统购统销”势所必然,而打开“另一扇窗”,以票房分账的方式引进海外新片,则是在发挥至关重要的鲶鱼效应。

事实也很快印证了这一点。

即便在引进大片的头20年里,就年度票房冠军而言,国产片也堪与进口片平分秋色。像《人在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都是破十亿元的国产片。

而在最近5年,由于各方资金云集,国产片更是声势浩大。《捉妖记》票房近25亿元,《美人鱼》首破30亿元大关;《战狼2》则突破56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之冠。

2019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票房达到46.6亿元,暑期档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已突破49亿元。可以说,在进口大片时代,国产片获得了真正平等竞争的机遇,并在与一流大片的近身肉搏中检验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赢得属于自己的本土市场。

分账制:磨合与博弈

比起共同培育中国的观影市场,进口大片对于中国电影生态的重塑,其实更加可贵。

传统上,中国电影业的收入分配模式是,影院将全部放映收入截留50%,其余50%交由中影公司分配给相关环节。譬如,制片厂、拷贝洗印厂、省以下各级发行公司各得15%,余下5%归中影公司。这种模式,不太可能激励制片厂去“高投入高产出”。

进口大片的到来,令影院的收入有了基本保障,而因为国际通行分账机制(制片方占35%、发行方17%、放映方48%)的示范效应,也间接提高了国内制片方的分账比例和独立性。

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便是最早从中获益的国产片。

当然,国内的分配惯性此时依然存在。在“每年进口10部大片”时期,可分账票房(即扣除8.3%税费后的剩余票房)中,只有13%分给美方。

中美双方这样磨合七八年后,随着中国2001年年末加入世贸组织,进口大片额度翻倍到20部。次年,全国30条院线被催生,民营电影公司也获得独立制片的机会。

于是,境内的观影市场再次被激活。进口的《黑客帝国》和《指环王》三部曲,国产的《英雄》《手机》《十面埋伏》,纷纷高奏凯歌。

2004年起,为了抑制好莱坞的影响,广电总局对进口大片“纠偏”:20部限额中,美国片不能超过14部,必须保证6部非美国片;同时,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这样有助于转型慢一步的国内片商,获得休整、再出发的机会。

随着多厅影院的日益普及,中国2011年票房总收入一举突破20亿美元,其中美国分账大片只贡献了37%份额。这让美方坐不住了。2012年,《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中方正式同意在“20部”之外,每年新增14部3D或IMAX进口片。协议还规定,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原来的13%升至25%。这份“备忘录”在2017年到期。

如今,一部最终票房达1亿元的国产片,制片方可得回款约3300万元,而进口片暂时还享受不到这样的国民待遇。加上配额和送审程序的问题,近来美方啧有烦言。所以,相关的博弈仍未结束。

多元合作,再造市场

在中国的进口大片市场上,强势如好莱坞片商,也很难包揽制作、宣发诸环节,多元合作成为优先选择。

在一众制片方中,自2006年华纳兄弟退出中国院线市场后,作为小型电影公司的梦工厂对于“落地中国”最为积极,于2012年在上海参与合资成立了东方梦工厂。东方梦工厂迄今最大的手笔,就是联合中影股份与梦工厂动画,推出了《功夫熊猫3》。这是首部中美合拍的动画电影,也是第一次动画电影有中文和英文两个原版。

之后,张艺谋与好莱坞合拍的《长城》先后在中美两国上映。接下来,陈凯歌与日方合拍的《妖猫传》(日语版称《空海》)先后在中日两国上映。该片在电影市场高度饱和的日本,揽收逾1亿元人民币票房,成为十年来日本最卖座华语片。

“大胆出征”合拍片,多是因为符合条件的中外合拍片不受进口配额限制,而且外方的票房分成比例能大幅提高。

2018年5月中日签署协议,明确以后获得中日政府认可的“合作摄制电影”,可在两国享受国产片待遇。类似的协议,中国已与英、法、意、西、荷、印、韩、加、澳等20多国签订。

据美国电影协会最新报告,2018年全球电影市场总额近千亿美元,其中电影票房占42%(411亿美元),略逊于数字化的家庭音像消费;2018年中国票房90亿美元,紧追北美票房(119亿美元)居全球第二。而中国的银幕总数已突破6万块,稳居世界首位。

经历了多年进口大片陶冶的中国观众,观影品位早已大大提升。而且和别的地方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迷开始订阅流媒体服务商提供的视频。

这样的结构性变化,可能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好莱坞并不可怕,需要正视的是时代潮流。

摘编自《新周刊》第546期

猜你喜欢
国产片好莱坞进口
调查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调查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调查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