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明
苏教版与统编本教材在阅读选文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编写的,都体现了人文性、工具性、典型性、创新性与开放性等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如选文的组元方式、助学系统、文体类型等方面。为让广大教师能够全面把握统编本教材选文的编写特点,实现两套教材之间的平稳过渡,本文就阅读选文部分进行比对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补学建议。
一、教材选文的比对分析
1.组元方式
苏教版教材与统编教材选文均以单元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统编教材选文编排的基本特点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个单元的课文围绕一个比较宽泛的人文主题进行选编,每个单元均有一两个语文要素。课文类型分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后有二至四道思考练习题,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理解与交流,主要包括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特点等题型,旨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领悟把握;二是积累与运用,包括篇章、段落、词句的积累、背诵和摘抄,有特色的句式与段式的仿写、小练笔等题型,旨在引导学生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应用的实践;三是拓展与实践,关注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其他课程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苏教版教材选文编排的基本特点是“主题单元、统筹安排”,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人文主题选编课文,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训练内容统筹安排,训练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多次反复,螺旋上升。课后练习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要求会写的生字安排描红、临写;二是积累运用,包括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积累与运用;三是理解表达,包括朗读、背诵、默读、浏览、略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揣摩课文的语言表达。
2.选文文体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等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等阅读方法,都离不开一篇篇不同文体的选文。第一学段以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等文体为主;第二学段以叙事性作品为主,并开始出现说明性文章;第三学段以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为主,还有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将两套教材的选文进行比对,统编教材选文共297篇,苏教版教材选文共318篇,其中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古诗词、现代诗、歌谣)、寓言、神话等选文的比例基本相当。两套教材选文在文体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苏教版教材在议论文、应用文、诗词故事三个方面有特色,特别是诗词故事形式新颖,富有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力与理解力;统编教材同一单元选文文体相对集中,在文言文、散文诗、童话、非连续性文本等方面较为突出,尤其重视童话和文言文的编选。
3.选文类型
选文的基本类型主要有精读文、略读文、批读文、习作例文四种,不同类型选文的编排能体现出教材的教学理念。如表1所示,两套教材都比较重视精读文的编选,因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而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经过长期的大量的有计划组织的精读训练。相比之下,统编教材选文类型更加丰富,特别是精读文与略读文比重恰当,不仅强调阅读方法的学习,而且给学生提供尝试运用阅读方法的机会。
4.“共用文”与“非共用文”
共用文是指两套教材中选用的相同的课文。通过比对可知,两套教材共用文共39篇,其中记叙文21篇、古诗词18首。21篇记叙文中有17篇是统编教材提前学习过或同期学习的,如《乌鸦喝水》《朱德的扁担》《掌声》《燕子》等;18首古诗词中有16首是统编教材提前学习过或同期学习的,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元日》《墨梅》等。因此,这些共用文可不用重点关注。只有6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提前学过的,在统编教材中需要重复学习的,分别是《枫桥夜泊》《七律·长征》《桂花雨》《珍珠鸟》《军神》《田园诗情》(统编教材题为《牧场之国》)。这些需要重复教学的课文,有的教师会认为学过的课文没有什么教学价值,忽略不教;有的教师不去分析重复教材的异同,忽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导致教学内容重复无效。
非共用文是指两套教材中各自选用的不同的课文。通过比对可知,苏教版教材中非共用文有283篇,如《二泉映月》《秦兵马俑》《月光启蒙》等;统编教材中非共用文有261篇,如《爬山虎的脚》《海上日出》《草船借箭》等。两套教材选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优美,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因此多数非共用文不需要补学。但是,统编教材在编排中有着自己的特色,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依次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阅读”,结合小学阅读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阅读活动中习得一些基础、有用的阅读策略。苏教版教材没有专门安排阅读策略单元,而是作为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因此需要安排一定的补学。另外,统编教材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除古诗词以外,还编人了13篇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内容浅显易懂,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苏教版教材没有编选文言文,在单元练习的“读读背背”以及略读文《古今贤文》中呈现了文言内容,但对文言文的教学还缺乏系统的安排与研究。
二、教材选文教学建议
1.重复学习的共用文的教学
通过比对分析,如表2所示,我们发现已经学过的共用文在教学目标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重点,需要教师重新审视文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点。
一是关注单元整体,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以《桂花雨》为例,通过比较,“品味关键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已经把握,因此要把教学重点聚焦在“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这一学习语言表达的目标上来。在教学重复课文时,不能孤立地教学这一篇,而要了解两套教材在知识、能力、方法与习惯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有意识地关注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训练序列的递升,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架,关联其已有的基础与新学的知识能力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做到“重”而“不复”。
二是仔细研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牧场之国》(苏教版教材题目是《田园诗情》)为例,通过比较,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牧场之国》教学目标:课文朗读与内容理解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已经达到,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即可;“品读描写动物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趣;体会景物的静態美和动态美”是本课教学的增长点,在教学中需要认真设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将常规的两课时缩减为一课时。
三是关注课文类型,准确选择教学内容。在学过的课文中,有些在苏教版中是精读课文,在统编教材中是略读课文。如《珍珠鸟》一文,苏教版教材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重点在于抓住描写珍珠鸟外形和活动的句子,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了解珍珠鸟逐步信任“我”的过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睦与信赖。统编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可以看出,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了解“我”逐步得到珍珠鸟信赖的过程,这些目标学生均已经实现。因此,再教时主要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迁移与运用,重点围绕“作者是怎样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另外,也可以在教学精读课文《白鹭》后,将《珍珠鸟》作为学生拓展阅读的材料。
2.阅读策略的补学
四至六年级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阅读策略”,存在着内容缺失、能力断层的问题。教师需要关注阅读策略单元的特点、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习起点,以准确把握补学目标,恰当选择补学材料,整体推进阅读策略学习。
一是充分利用策略单元,有序推进策略学习。教材阅读策略单元的编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精读课文系统地展开阅读策略的学习,再到略读课文对阅读策略的迁移运用,最后到“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对阅读策略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梳理与总结。因此要将每一项阅读策略的学习看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设计阅读策略教学活动,有层次有步骤地落实阅读策略的补学。四、五年级建议将每项阅读策略单元的内容集中安排几个课时,进行整体补学。
二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合理选择补学材料。苏教版教材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阅读策略的学习,但与其相对应的阅读方法是有所体现的。另外,统编教材也不是只在阅读策略单元中学习阅读策略。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随文”的方式进行补学,将阅读策略内容的学习安排到教材的某一个单元中进行,将阅读策略的学习与教材本身要求的语文要素的学习进行整合。以四年级补学“预测”为例,在下册第六单元补充一篇“预测”的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有依据的预测,了解预测的方法;帮助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采用预测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读一读,猜一猜,想一想,故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故事会有怎样的结果等。四至六年级均可以采用“集中”“随文”的方式进行补学,这样不仅突出阅读策略的学习,而且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三是充分利用已有基础,有效提升补学效果。阅读方法是组成阅读策略的基础。阅读策略建立在阅读方法之上,但不是方法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任务要求、不同情境、文本特征、已有知识经验等因素,对选择的阅读方法进行灵活调节,有目的地阅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经验、阅读方法越来越丰富,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学习阅读策略也就越容易。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随文分散”的方式进行补学。首先,教师进行必要的补课,领悟每项阅读策略的编排意图与教学要点。其次,研读统编教材,找到阅读策略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设计“随文分散”的学习活动。如五年级要补学“预测”和“提问”两个阅读策略,我们可以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提问”策略的渗透,这个单元有4篇课文,分别是《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它们都是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第三单元进行“预测”策略的渗透,这个单元是民间故事,故事情节生动,富有变化,可以采用预测的阅读策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猜一猜故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会有怎样的结果等。
3.文言文的补学
一是准确定位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对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统编教材作了准确定位,并通过课后习题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朗读背诵。三、四年级能正确跟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背诵课文。五、六年级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阅读理解。三、四年级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明白故事讲的道理。五、六年级能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语古今意思的不同;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明白故事讲的道理;感受人物的品质和特点,能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
二是充分利用注释、插图与课后练习等教材资源开展教学。如教学《囊萤夜读》一文时,教师可以出示课文插图介绍,并提出问题:在少年时代,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理解“家贫”“不倦”“练囊”“不常得油”等词。关于“囊”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看注释,知道“囊萤夜读”的“囊”是“用口袋装”的意思,名词作动词用,再观察课文插图,知道“练囊”为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三是充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教学。统编教材编选的文言文,大多是通俗易懂的故事,有的故事是学生在教材中学过的,如《司马光》《自相矛盾》等;还有的故事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过的,如《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我们可以将这些故事的白话文与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既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又有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