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筱璞 柴如瑾
在刚落下帷幕的“双11”大战中,多个贫困县或欠发达县的县长们也经历了一次挑战——在电商直播间卖农货。
湖南省城步县委常委、副县长刘书军的直播短时间成交400多单,成交金额超过2万元。江西省寻乌县委常委、副县长米雅娜的直播总观看量超过220万人次,卖了2万多斤百香果。
在各大网购平台上,看到主播们推销商品大家都已习以为常。但像这样,由县长亲自上镜,直播推销本地土特产,还是令网民大呼惊奇。而在这些公职人员出镜的背后,是他们为所在贫困县域的农副产品,创造出的惊人销售成绩:10秒钟卖完200个西瓜,6分钟售出1500斤苹果……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正在催生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从朋友圈“吆喝”农产品、微博卖苹果到直播卖货,“互联网+脱贫”成了喜闻乐见的新现象。因为这种创新履职的方式“火”起来的,不仅有各贫困县的县长、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们,还有一个个第一次进入广大网民视野的地名和它们的“特产”。更应该看到的是,这背后提供的无数就业机会,为贫困县摘帽带来的新的可能。
没有“网红脸”,没有大长腿,没有精致妆容,为了助力脱贫,贫困县的县长们或将办公室挪到了直播间,或在田间瓜地进行直播,镜头前的表现朴实亲切。
5月1日,山东省商河县常务副县长陈晓东夹着公文包从办公室走进淘宝直播间,立马变身“瓜农”。
直播间就设在西瓜地里。陈晓东一边弯腰摘瓜,一边给网友介绍,还当场切开吃了一块。这场直播总观看量超过12万人次,短时间成交金额超过5万元,其中200个珍珠红西瓜10秒全部卖完。
像陈晓东这样因直播而走红的贫困县县长,还有许多。
“小小脆红李,小果大产业。古蔺有李,扶贫有情。我是古蔺县人民政府县长陈廷俊,我为古蔺脆红李代言。”陈廷俊一边试吃脆红李,一边对着镜头说。陈廷俊是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古蔺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去年夏天,李子成熟的时节,他拍摄了一则抖音短视频,号召网友购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脆红李。该视频获得几十万网友点赞。视频发布后不久,这一项目就帮助古蔺县通过各网络平台卖出水果超过6万单,10天内,超过30万斤古蔺脆红李被发往全国各地。
直播一次点赞数高达千万,这是在参加电商直播前,县长们做梦都不敢想的效果。
因为以与众不同的方式为当地产品代言而走红的,还有现场炖煮银耳汤的福建古田县副县长凌宏、化身快递员推销大米的黑龙江虎林市市长殷洪亮……
“直播间里县长的样子,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样子。”“这才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好市长!”“这些干部为了脱贫真是拿出了看家本领啊!有这样的带头人,真是当地人民的幸福。”看到县长们奋力推销农产品的样子,不少网友纷纷点赞。
其实,早在好几年前,县市长们就在尝试利用互联网工具扶危济困,发展经济。
2014年,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时任副县长潘喆的一条微博,得到众多大V的关注和转发。“今天到永坪乡九图村,400多亩苹果今春遭雹灾袭击,果面留下点点小坑……感谢大家的爱心,购买好吃的爱心苹果,帮助九图的果农!”微博发出后,这里3天卖出12万斤苹果,潘县长被网友称之为“苹果县长”。
2016年,山西11个地市书记市长在山西卫视推介当地“好风光”好评如潮,引发网络围观;“核桃书记”——甘肃成县县委书记李祥微博行销当地核桃,上万斤核桃两个月卖光。
2017年,“保温杯里泡枸杞”大火,甘肃景泰县副县长周春材借黑豹乐队演唱会,在工人体育馆门口拉起横幅,向人们推介该县盐碱地产的野生枸杞;新疆尉犁县副县长何淼用个人微博推销当地冬枣,获网友点赞;随州市长郄英才扮演导游向民众推介随州的一段“MV”在网上走红……
地方官变身“网红”,为自家农产品站台,既亲民又有新意。借助强大的互联网平台,不仅能快速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帮助村民增收,也能探索精准扶贫之路找到一个入口。
不论是卖西瓜,还是卖李子,县长们只要是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推销也好,直播也罢,在脱贫攻坚战中都值得点赞。
河北省阜平县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生产的香酥脆枣健康营养,清脆可口。但是,因为缺少好的销售渠道,长期以来,这里的乡村好貨并不为外界所知。
为了让阜平脆枣走出深山,在今年6月举行的2019“中国电商扶贫行动”中,阜平县副县长雷伯勇通过快手录制短片,直播介绍阜平县大枣的优势。“阜平是一个深山区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地非常适合枣树的生长。阜平海拔比较高,日照比较充足,早晚温差比较大,这些都有利于枣树以及大枣果实的生长。”在雷伯勇的卖力“吆喝”下,短短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里,阜平脆枣售卖了11万袋,销售额超113万元,库存一销而光。
在今年“6·18”活动期间,淘宝针对农产品开了1万场直播,累计直播100万小时,全国有60多个贫困县的县长在平台上直播卖货。数据显示,来自贫困县的爆款农产品销量涨了1591%。安徽省太湖县的走地鸡,在此期间卖出了50万只,有网友笑称“全村的鸡都被吃光了”;湖南省平江县的豆腐干,销量超过了上半年之和;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卖掉了60万个哈密瓜,至少需要50辆卡车才能拉完。还有安徽砀山的水果罐头、河北涞水的核桃……众多爆款“土货”销量暴增。在活动榜单上,“土货”销量前10的县,已有7个实现了脱贫摘帽。
从国家发改委选派到吉林汪清县挂职的副县长王胜民,第一次上直播,就被网友们的热情和购买力“震撼”到。
今年3月,在参加一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脱贫攻坚县域示范班课程时,王胜民突然接到通知,中间会穿插一场美食推荐节目,这时距离直播只有1小时,他并没有任何准备。
由于当时并没有带特产过去,他开场时调侃:“黑木耳去哪儿了?在来的路上,已经被我忍不住吃掉了。”
王胜民未料到自己直播首秀便“火”了,短短4分半时间内57000多网友点赞,当天超过68万网友收看了实时直播,上百人次争先购买,以至断货。
这样的成绩震撼到了王胜民,他感慨:“(农特产品销售)不能再走地摊货模式,推广很重要。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上,用户数量大、购买能力强,正是我们在找的产品客户群。”
尝到“甜头”后,王胜民不仅把黑木耳广告打到自己的朋友圈,就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多次向记者卖力推介。
河南西峡县副县长李莉告诉记者,去年9月,她在参加一场直播后,仅4个半小时,平台就收到西峡猕猴桃订单2.8万多单,成为整场活动中曝光率最多、销售额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单品。
今年1月,淘宝直播专门上线“县长来了”村播项目,将此作为一个常态化栏目,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2点,邀请一个县的县长或基层干部(脱贫对口部门的干部、村干部等)上直播,吆喝当地的农产品,相当于是给县长们提供了一个超级入口、平台和黄金直播时间。
在直播中,凭着高颜值、好口才,西峡县副县长李莉还被不少网友鼓励“兼职做主播”。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指出,直播卖货是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技术创新性的一种扶贫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传统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中间环节,同时也能快速打通市场供需的信息,推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为促进贫困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实际有效的探索路径。
在刘书军、陈晓东、雷伯勇这些“网红县长”的背后,是日渐成熟并规模化的农村电商产业。
“利用电商创业、培育产业,政府要起到扶持和引导作用,干部更要熟悉其中的方法和趋势,不能落伍。”曾帶队参加“县域干部电商研修班”的河南省兰考县副县长胡昊表示。
该县2017年农特产品电商销售额已达12.3亿元,其中8亿元来自阿里平台。“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在众多核心指标里,兰考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增长40%左右,达到了3200元。”胡昊说。
通过创新模式,做好农产品和市场的连接,改变农村地区农业增收的方式,这是县长直播、电商带货的本质。
“我们通过阳曲小米品牌建设打造了五位一体电商扶贫模式,通过县域电商公司,为6个贫困村分取每年固定分红50万元。阳曲谷子的收购价格从年初的1.8元上涨到如今的3.3元,贫困户得到很大的收益,真正做到了通过品牌升值来脱贫。”山西省阳曲县委书记裴耀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裴耀军曾于去年9月登上直播平台,为阳曲小米代言。1个小时的直播时间里,本来只准备了5000袋的阳曲小米被追加了三四次,最终成交的数字定格在2.3万单。
不到一年的时间,阳曲小米在网上迅速走红,抢占天猫、唯品会、京东、拼多多等平台,销量非常可观。2018年,阳曲县高标准接受了省级贫困县退出评估,14项退出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谈起脱贫摘帽的经验,裴耀军告诉记者:“阳曲县一直重视县域品牌的打造和电商领域的合作。从‘产-供-销-玩各个环节赋能阳曲小米,使产业实现科技驱动,才能带领全县步入‘三产带一产的发展之路。”
“网红县长”是互联网助力脱贫中极具话题性的一环,但绝不是唯一的一环。
去年9月已经脱贫摘帽的新疆吉木乃县副县长努尔木·买哈提告诉记者,脱贫之后为期2年的巩固提升期内,最关键的是强化造血功能,继续发展产业、对外推销产品,让“政策性收入”占比逐渐降下来,将来才不至于返贫。
“脱贫后我也继续做直播推销我们的阿勒泰羊肉、有机面粉,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拓宽线下渠道。”努尔木·买哈提介绍,为了让更多消费者直接接触当地的农牧产品,他们在上海、乌鲁木齐新设了体验店,北京、深圳的体验店也在筹备中,“大家品尝了觉得好,就会通过朋友、朋友圈帮我们推销”。
王胜民也认为,“直播带货”只是一时,销售产品的关键在于做好品质,“没有厚重的产业基础,不会长久”。
据介绍,在汪清县,9.8万农村人口中有近4万人从事木耳相关产业,黑木耳产量达4.75万吨,仅是黑木耳产业,就直接带动9000余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对未来产业发展,王胜民表示,“现在黑木耳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之后,最重要的是努力保持黑木耳优质优价。”
电商潮带动产业潮,产业潮助力脱贫潮。如今,各大电商的发展让各地农产品销售真正形成产业链,激活了农村的“造血”功能,打造出一批可持续受益、有带动能力的特色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百姓持续增收。(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新京报》、《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