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思 刘 琨 费秀丽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上海 200090)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中发作频率最高、危害较大的一种,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常表现为关节局部肿胀、皮色暗红、触痛和活动不适[1]。目前西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为非甾体类消炎药,中医药外敷治疗具安全、简易的优势,阳痛方为临床经验方,主要由大黄、姜黄、黄柏、青黛、饴糖等药物组成,研粉后外敷,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红肿症状,为观察其疗效,我们进行两种方式的对比实验,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肾内科门诊及住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6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嘌呤饮食、多饮水,避免服用影响尿酸排泄及增加尿酸重吸收药物等。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予以发作关节阳痛方外敷,每日1次,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予以塞来昔布口服,每日1次。观察7 d。
1.3 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及治疗后作为观察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常规、CRP、血尿酸等水平,同时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为主。
1.4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与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价标准制定[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s)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1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s)
表2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s)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主要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CRP、及血尿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ESR、CRP及血尿酸均有所下降(P<0.05),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但对照组有3例出现食欲不振,2例在治疗3 d后出现上腹部隐痛,影响进食。
2.4 治疗后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7 d后,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21例,有效2例,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无效0例,两组比较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热痹”范畴,《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指出:“近效论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病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痛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同白虎之病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复杂,但湿热蕴结是发作的关键。阳痛方大黄、姜黄、黄柏、青黛、饴糖等药物组成,其中大黄、黄柏清热解毒,片姜黄辛温通散,擅消痈肿,青黛清热解毒凉血,饴糖缓急止痛,诸药研粉合用,故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症状。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主要指标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主要指标比较(±s)
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法多样,内服多以清热解毒活血为大法,脾胃虚弱者不宜久服,外敷法是将药物粉碎后敷于局部,通过促进患处的血液循环及药物吸收,使炎症肿胀现象明显减轻,疼痛得以缓解,关节功能迅速恢复,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均较高。在本研究中,阳痛方外敷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无差异,但不良反应更小,不仅是辨证用药得当,治疗手段的选择也是一个关键。
综上所述,阳痛方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相比,几乎无不良反应,操作简单,经济可行,运用范围更加广泛,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