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住院部,辽宁 抚顺 113008)
脑血栓的发生与脑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以致血管增厚、管腔闭阻,患者脑局部血供减少,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该病致残率高,脑血栓患者临床治疗中需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可增加患者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可影响预后效果[1]。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37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脑血栓患者与37例行细节护理干预脑血栓患者单位时间预后情况,从而论证脑血栓患者细节护理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4例脑血栓患者按照治疗过程中是否应用细节护理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未应用细节护理)与实验组(应用细节护理),实验组37例患者中男(20例)女(17例)比例为20∶17,年龄在38~75岁,中位年龄为(63.12±1.12)岁。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21例)女(16例)比例为21∶16,年龄在35~74岁,中位年龄为(63.11±1.11)岁。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各方面资料数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不具有可对比性,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本次研究参考我国2008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脑血栓防治指南相关内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入院后医师结合患者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均判定患者符合脑血栓临床诊断标准,医护人员在告知患者家属临床诊断结果、本次研究目的、内容,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该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全身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②排除合并全身代谢性疾病患者。③排除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以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护理人员循医嘱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征的同时遵循医嘱给予患者临床用药,关注患者用药后反应,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护理。
1.3.2 实验组:护理人员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细节护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评估患者心理情绪状态,向患者介绍脑血栓病情恢复良好案例,提升患者、患者家属对内科药物治疗的信心。除此之外,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关心患者,给予患者精神支持。②强化护理干预:a.护理人员在应评估患者皮肤状态,一般情况下脑血栓患者急性发作后个体活动能力降低,除此之外,对于年龄超过60岁、存在糖尿病史的患者,长期卧床可增加患者机械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在脑血栓患者身下放置软垫,或嘱脑血栓患者每隔2 h翻身一次,患者家属对患者背、臀部进行按摩,以促进长期受压局部软组织血运,避免机械性皮肤损伤的发生。b.饮食护理干预:为避免患者长期卧床,反流、误吸导致口腔感染以及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应嘱脑血栓患者家属,在脑血栓患者进餐后使用生理盐水与无菌棉签帮助患者清洁口腔,并鼓励患者静坐半小时,以避免食物反流、误吸,诱使患者发生肺部感染。c.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禁止患者或他人触碰导尿管,在协助患者翻身时应保证导尿管畅通,若导尿管发生扭曲、折损、脱离,患者家属应通知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对患者局部彻底消毒后更换导尿管。
1.4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1.5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中以(%)表示的相关计数数据用χ2检验,P值低于0.05表示各项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1,实验组治疗过程中共有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共有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实验组脑血栓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脑血栓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患者家属不了解自身病情,护理人员与患者、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较少,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血栓患者预后效果[2]。脑血栓细节护理基于常规护理,细节护理是脑血栓患者住院过程中相关护理流程的细化与完善,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疾病认知对护理干预的影响,给予患者、患者家属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护理人员充分获得患者、患者家属的信任[3]。除此之外,评估患者皮肤情况,给予脑血栓患者体位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以及导管护理干预,从而提升脑血栓患者卧床期间临床护理安全性,避免患者长期卧床使患者背臀部皮肤损伤的发生,有利于保证患者临床治疗过程各项生命指征平稳。局部按摩、翻身护理、饮食干预以及导尿管管理可预防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泌尿系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4]。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由此可见,实验组脑血栓患者临床护理干预中细节护理的实施可有效提升临床护理干预安全性。
综上所述,脑血栓患者细节护理干预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