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玲
(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意外,发病快,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通常相互共存。心房或室性心律失常使急性心肌梗死复杂化。心律失常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并加重急性心肌梗死[1-2]。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时,有必要考虑药物治疗和有效护理,以免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综合组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了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组,综合组年龄56~76岁(65.24±2.11)岁。男占18例,女占12例。常规组年龄56~76岁(65.20±2.89)岁。男占19例,女占11例。两组资料可比。
1.2 护理方法: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综合组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第一,心理护理。因疾病发病急,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需要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全面心理疏导,帮助其在舒缓的音乐、安静的环境下逐渐恢复平稳的呼吸,减慢心率和维持心态平和。第二,给予病情告知和用药、治疗指导,减少护理漏洞和缺陷,促使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更好配合。第三,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巡视,加强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保持亲切态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介绍病情以及护理注意事项,促使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增强治疗信心。第四,康复护理内容。给予吸氧护理,指导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半坐姿。面罩或鼻导管用于氧疗。氧气流量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异常,立即向医师报告。嘱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饮食清淡、少食多餐,合理控制营养成分的比例。密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心电监护来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从而调整治疗方案。出院前指导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合理进行运动锻炼。
表1 护理前后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功能指标分析(±s)
表1 护理前后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功能指标分析(±s)
1.3 观察的指标:比较两组满意占比;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控制的时间、住院天数;护理前后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功能指标;心力衰竭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SPSS21.0软件处理,检验是t、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显著。
2.1 满意占比:综合组对比常规组满意占比30例(100.00%)更高,P<0.05。常规组的满意度是21例(70.00%)。
2.2 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功能指标:护理前两组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功能指标接近,P>0.05;护理后综合组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见表1。
2.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控制的时间、住院天数:综合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控制的时间、住院天数更具优势,P<0.05,综合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控制的时间、住院天数分别是(67.30±11.17)min和(5.31±2.27)d。常规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控制的时间、住院天数分别是(67.89±14.27)min和(7.37±2.21)d。
2.4 心力衰竭发生率:综合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更少,综合组1例,常规组有8例,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疾病,而心律失常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积极治疗,同时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有效的护理。目前,护理模式已从传统护理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3-4]。综合护理干预可通过心理疏导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理健康,减少负性情绪对康复进程的影响。同时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其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还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说明综合护理干预为更加全面细致,体现了护理的人性化和有效性。由于心律失常的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较复杂,在出院之前还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健康指导,帮助其构建健康生活方式[5-7]。本研究中,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综合组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数据显示,综合组满意占比、心律失常相关的心功能指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控制的时间、住院天数、心力衰竭发生率对比常规组有优势,P<0.05。综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获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