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兴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近年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人数日益上升,其中,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与突发性[1]。目前,国内外医学临床研究并未发现能够有效根治该疾病的方法。根据相关研究表明[2],机体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与外露攻击行为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伴攻击行为女性精神分裂症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本次研究性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选取30例健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分组展开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伴攻击行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A组,另选同期接收的30例未伴攻击行为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B组。A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4~45岁,平均年龄为(30.89±4.57)岁;B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5~46岁,平均年龄为(30.55±4.68)岁。选择同期本院接收的3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C组,年龄范围是26~47岁,平均年龄是(30.47±4.12)岁;对比三组患者的年龄等相关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A、B两组患者均接受氨磺必利片进行治疗,用药剂量为200 mg/d,持续治疗7天后将剂量调整至400~1200 mg/d。两组患者均接受持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分别对A组与B组治疗前后,以及C组的甲状腺激素指标水平进行检测,主要包括血清甲状腺素(T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
1.4 统计法分析:借助SPSS20.0对本文的数据实施分析处理,采取[n(%)]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同时采取(±s)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反之P>0.05。
表1 A、B、C三组治疗前后的甲状腺技术水平比较(±s)
表1 A、B、C三组治疗前后的甲状腺技术水平比较(±s)
治疗前,A组的TT4、TT3、FT3水平均高于B组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T4水平高于C组(P<0.01);对比B组与C组之间的水平发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比水平变化发现,A、B两组的TT4、TT3、TSH、FT3、FT4与C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氨磺必利片是目前我国临床治疗伴攻击行为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关键药物,该药物能够阻断脑组织的多巴胺受体分泌,从而降低机体甲状腺激素水平,对稳定患者病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A组的TT4、TT3、FT3水平均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T4水平高于C组(P<0.01);对比B组与C组之间的水平发现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比水平变化发现,A、B两组的TT4、TT3、TSH、FT3、FT4与C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两组的相关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有一定差异,也进一步证实了伴攻击行为的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接受氨磺必利片治疗能够很好地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稳定病情[3]。
综上所述,伴有攻击行为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甲状腺激素水平得到了有效降低。且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是引发外露攻击行为的关键原因,因此,通过治疗降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