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霖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 陕西西安 710100
经过对低碳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能源消耗数据进行研究对比,发现低碳建筑能有效减少能耗,且有数据显示,它的能耗数值仅有一般建筑耗能的30%左右。
传统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产技术设计和施工,而低碳建筑突出强调了将本地的文化和原材料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不违背当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展现出本地风格并形成新的建筑美学。
健康生活是当前人们倡导的新理念,而低碳建设设计的思想正好与其不谋而合。它能够解决传统建筑施工室内外无法流通的情况。低碳建筑更加注重自然通风和空气循环,能够根据气候变化,对室内环境进行自动调节。
为了使低碳理念下建筑设计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则需要对其设计方面的问题加以分析。具体的设计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基于低碳理念的建筑设计工作开展,能否实现对绿色环保材料的充分利用,体现与之相关的设计水平。实践中由于低碳理念下某些建筑设计中存在绿色环保材料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致使设计方案缺乏适用性。具体表现为:(1)某些建筑设计人员对绿色环保材料的功能特性及应用价值等缺乏了解,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对这类材料进行充分利用,致使低碳理念下建筑设计水平有所下降;(2)受到绿色环保材料利用不充分的影响,会加大低碳理念下建筑设计问题发生率,难以满足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1]。
低碳理念下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需要对其形状及保温设计是否合理进行充分考虑,完善相应的设计方案。但是,实践中因某些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形状与保温设计缺乏合理性,使得建筑设计效果不显著,未能实现对建筑能耗问题的科学应对。具体表现为:(1)由于某些设计人员对低碳理念的内涵缺乏深入分析,并对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考虑不充分,未能根据建筑节能环保要求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工作,导致实践中的建筑形状及保温设计缺乏合理性,制约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2)低碳理念下因设计人员在建筑形状、保温设计中对设计成本经济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等考虑不够全面,致使建筑设计工作开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也会降低其设计水平。
为了使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方案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也需要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加以考虑。具体表现为:(1)部分建筑设计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待强化,相应的设计工作开展缺乏针对性;(2)建筑设计中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不足,自然采光、建筑空间科学利用考虑不充分,给低碳理念下的建筑设计水平提升带来了制约作用;(3)信息技术缺乏高效利用,致使低碳理念下建筑设计中所需的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可能会降低建筑设计效率,增加其设计方面的成本费用。
随着学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再生资源项目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所以在当前的绿色低碳建筑活动中,可以将可再生资源和建筑一体化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即是在建筑物各功能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物的功能使用效率,同时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建筑物建设,使其可以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和环保效果,同时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相应的一体化设计,可以保证建筑工程活动的一体性,达到相互的统一,低碳绿色设计获得较为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3.2.1 太阳能
太阳能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自然资源,也是利用率最高的能源,它主要是通过半导体界面的应用,实现对光能的直接转换,并将转换后的电能与太阳能热水器等系统进行共同应用。不过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楼顶、墙面、窗户等部位进行集中考量,把握好整体性特点,在住宅中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则主要用来为用户提供热水。
3.2.2 风能
传统建筑的室内环境,对空调有较强的依赖性,节能建筑则能充分利用自然风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当然不仅是完全靠自然风的流动来调节室内空气流动,还要借助无动力屋顶通风设备来调节风流和风速,该设备能长期的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3.2.3 地热
地热能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能源,由于其温度相对恒定,所以既能够在冬季供热也可在夏季制冷。通过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热能,借助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应热量和冷气,是一种的新型中央空调系统。
在建筑的总能耗中,建筑材料的能耗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同时也是影响建筑装饰装修行业也能否顺利实现低碳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更好的实现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低碳化,就要在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选购中,仅可能选择绿色低碳环保的材料,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建筑材料能耗。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提高以及低碳环保生活的大力倡导,我国许多建筑材料企业都开始进行清洁生态产品的生产,并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把关,以确保能够有效降低以往能源与资源的消耗程度,并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对人体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2]。
低碳建筑是大势所趋,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生存的必要基础。在未来,新能源的利用率将大大提高,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特点。建筑设计行业从当下开始就应该主动向低碳环保理念靠拢。当然,这将更加考验设计行业的综合能力水平,要避免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建筑设计的各个专业各个方面,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全面把握设计整体性原则,对每一个环节都予以注意,构建低碳环保新思想,推动建筑设计走可持续的循环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