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成文
在浩瀚的太平洋西岸,连云港的地理坐标醒目亮眼;在辽阔的中国版图,连云港的区位优势独特重要。这里是陇海铁路大动脉的最东端,这里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改革开放40年来,连云港一直处在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也一直受到国家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11月,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连调研时,提出要连云港致力打造有影响的区域发展中心、重点产业中心、综合枢纽中心,努力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强支点”。本课题从强支点的作用、强支点的意义、强支点的基础、建设强支点的对策措施等,一一解读,力图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引擎,拉开连云港“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奋进大幕。
“支点”一词原来的含义为“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中心。自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提出成为“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城市有很多,如西安,提出争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排头兵;如甘肃,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如新疆,提出当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主力军。
“一带一路”共有四条线。一为北线,所经中国城市为珲春、延吉、吉林、长春,直达蒙古国、俄罗斯、欧洲;二为中线,所经中国城市为天津、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直达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三为南线,所经中国城市为泉州、福州、广州、海口,直达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等地;四为中心线,所经中国城市为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直达中亚、欧洲。由上可知,作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也就是支点城市应该为:吉林珲春、天津、福建泉州、江苏连云港。其他城市虽然也是关键,但显然不是海陆交汇点。
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连云港,位于祖国万里海疆的中部,境内拥有吞吐量达到2亿吨的东方大港,公、铁、水、空、管立体综合的交通运输网络,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坐落期间,世界级的沿海新型临港产业基地傲视群雄;更有享誉中外的西游文化名山——花果山,风景宜人、得天独厚的碧海金滩。
一直以来,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连云港的发展高度重视。娄勤俭书记提出把连云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强支点”,这是省委赋予连云港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未来连云港必须破冰前行、改革探索、接续奋斗的目标。
“一带一路”强支点城市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国际贸易规模较大。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快速而稳定的国际贸易增速,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
2.区域优势非常明显。分布在海岸线或者河流的三角洲附近,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口聚集,有利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
3.贸易环境非常出色。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
4.产业结构非常完善。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
5.国际吸引力非常强。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方面,对中国全局有很强服务能力,对区域经济有着极大支撑带动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连云港又一次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2019年8月,成功获批国家自由贸易区,更给连云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连云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着力在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从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当代历届中央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连云港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连云港视察,殷切勉励:“孙悟空的故事如果说有现实版的写照,应该就是我们连云港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构建新亚欧大陆桥,完成我们新时代的‘西游记’。”总书记说的这番话,完全讲出了连云港人的心声。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端起点,也是海陆交汇的枢纽城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连云港更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见证中哈(连云港)合作项目,作出打造标杆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此次,江苏省委明确提出把连云港建成“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支点。这对连云港来说,既是一份光荣的使命,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连云港作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是中西部地区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对外经贸交流的重要门户,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担着带动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责任。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的60%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口岸区域通关已扩大至陆桥沿线15个省区。建设强支点城市的意义和作用,已超出了一个城市、一个省区经济发展的范围,它是带动占我国1/3国土面积的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带开放开发的“龙头工程”,将通过经济要素的外向循环,深层次、大范围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要求连云港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位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把连云港建设成为综合性交通枢纽、以重化工为主的临港产业基地、国际性海港城市,打造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加快建设“强支点”城市,可以做大连云港东方大港、形成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国家级自贸区等政策的叠加,可以刺激要素在这里集聚,使连云港不断汇集国际资本和高新产业,建设服务于全球区域经济交流融合的新平台,形成东部沿海发展新的增长极,促进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连云港加快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好、条件越来越成熟,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加速期、城镇化的建设期、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后发先至的赶超期、良好发展的机遇期。2018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将“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确立为全市工作的主题主线,引起了全市干群强烈反响和共鸣。主题主线明确以后,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路径、有力的抓手、务实的举措。所以,有了建设“一带一路”强支点城市的使命和要求,就能够激发连云港全市上下进行深入思考谋划,凝心聚力、心无旁骛、真抓实干,主动引导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对接全球经济“脉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培育自己的发展优势。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5年来,连云港认真贯彻中央和江苏省委决策部署,围绕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充分发挥港口、区位等优势,形成了“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推动大开放、发展大产业、城市功能和品质大提升、实现大发展”的思路举措,并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266个具体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力有序展开。
近年来,连云港不断深化港口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组建港口控股集团,港口发展形成了握指成拳、集中发力的良好态势。目前,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航,港口水深已达20米,世界最大的4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可以停靠岸边;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建成投用。在港口南北两翼,赣榆港区、灌河、徐圩港区先后开港,在黄海岸边形成蔚为壮观的组合大港发展格局。先后开通60多条远近洋航线,2018年完成吞吐量2.3亿吨。作为全国 45 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连云港拥有连霍、沈海、长深构建的“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以及5条国道、9条省道形成的“四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络。设施先进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投入使用,连青、连盐铁路实现通车运营,连徐、连镇铁路建设稳步推进,连云港即将融入南京1.5小时经济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连云港机场是4D级国际机场,今年上半年旅客吞吐量突破90万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1697.2吨,作为江苏大型机场的花果山新机场已经启动建设。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贯穿两大洲、三大洋,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亚欧大陆之间横穿中国中西部最经济、最便捷的运输通道。目前,连云港国际班列已覆盖中亚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塔什干、阿拉梅金等主要站点,并延伸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和德国杜伊斯堡两条通道,形成日均超过2列的运营规模;承担了哈国小麦跨境运输业务,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中亚运输实现重去重回平衡。由国家铺划的连云港至阿拉木图、连云港至土耳其班列线已构建了与沿线各国良好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合作关系。
“两基地”即中哈物流基地和上合组织物流园,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畅通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大通道的重要平台。中哈物流基地2014年7月正式运营,在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综合基础功能,更好地服务于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为连云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2018年,基地被评为“江苏改革开放40年先进集体”。目前,中哈物流基地正积极打造信息化陆海联运通道,促成中欧班列运输全程无纸化运作,扩大亚欧两大洲、三大洋的贯通空间。此外,连云港还规划建设了45平方公里的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物流园目前已建成货物堆存场地146万平方米,形成450万吨堆存能力,重点打造包括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以及与上合国家有重要经贸往来的国家或地区的物流商贸平台。
连云港致力于加快发展基础性、基地型临港大工业。徐圩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是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一大批重大临港产业项目在徐圩新区加速集聚,发展势头迅猛。盛虹石化、中化国际、卫星石化、东华能源纷纷开工建设,塔吊林立、车轮滚滚,管道密布、厂房巍峨,目前石化、冶金主导产业年产值已突破千亿。同时,连云港致力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健康、核电装备等特色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三新”和装备制造产业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目前,正充分利用连云港便捷的区位交通和丰富的产业资源优势,按照连云港开发区总体布局,紧扣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以恒瑞、康缘、豪森、天晴四大药企为龙头,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范围达30平方公里的“中华药港”。
连云港充分发挥“凭海临风”的独特地域优势,加快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按照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两轴一环三圈”的城市框架结构基本确立。顺利完成市区区划调整,市区建成区面积拓展至204平方公里,组团递进、向心聚拢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在重点板块开发建设方面,连云港高新区形成规模,连云新城一期8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大陆桥国际商务中心、科技创业城、工业展览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大型设施投入使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云台山脉,孕育着连云港先辈的梦想;滔滔黄海,引领着连云港的城市的未来。今天,在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强支点城市的征程中,连云港将传承发扬“山海文化”精神,按照“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要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形成优质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活跃高效的创新氛围,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使得改革开放作为“强支点”建设的根本动力的作用得到充分显现。
准确把握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机遇特征和新的目标要求,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加大改革力度,以开放促改革、倒逼改革,不断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开拓开放发展新境界。
1.深化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也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以供给端为切入点,以改革为主要手段,来扩大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从而解决我国供给体系中出现已久的“中低端产品过剩”“企业活力不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产能过剩”等问题。主要任务为:去产能,要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去库存,也就是科学控制预售审批节奏,保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去杠杆,也就是要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率,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降成本,也就是认真落实降成本各项政策,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负成本和要素成本上协同发力;补短板,也就是围绕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扶贫开发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改革项目,最终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推进“放管服”改革。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营商环境的竞争,哪里机会多、障碍少、效率高、服务好,优质资源要素就流向哪里。要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不见面”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标准,以标准化引领权力运行方式变革,逐步实现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全流程“不见面”办理。实现“3335”改革目标,即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35个工作日完成。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管好政府该管的,推进“强区放权”,强化区级政府主体责任,释放区级工作活力,增强区级发展主动权,将市、区同权的经济协调与管理、社会事务以及必要的执法管理事项,依法全部赋权到区级政府行使。放开政府该放的,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
3.加快国企国资改革。聚焦重大战略实施和战略性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重组。目前,连云港市最为紧缺的是旅游文化发展集团。作为山海资源富集的旅游大市,连云港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缺少一个能够融资上市、借力市场的资金平台。各个旅游实体各自为政,缺少统筹协调。如果能够整合花果山、连岛的旅游资源,成立市场化的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就可以摆脱目前政府主导、主抓的局面,把该交给市场的由市场操作。从而融合社会资本的力量,壮大自身发展实力,形成重拳出击、快速提升、有效运作、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连云港市已有的六大集团公司,还存在效益下降、用人机制还不活等问题,要拓展审计范围,加强对国企运营、重大事项及经营软肋的审计监督,并将审计结果纳入集团公司的绩效考评,与集团领导层分红挂钩,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不断提升发展站位,大幅提升功能性口岸、各类开发园区的载体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着力构建具有连云港口岸特色政策高地。到2020年,连云港港口口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
1.加快连云港自贸试验区建设。2019年8月,连云港获批国家级自贸试验区,这是中央和省委赋予连云港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连云港长期以来改革探索、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结晶。对连云港而言,重大机遇就在眼前,必须加快“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新模式、新机制,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国务院关于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连云港片区实施范围20.27平方公里(含连云港综合保税区2.4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港航物流、大数据、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三个功能定位为: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充分发挥开放、改革、创新的叠加效应,力争到2022年,基本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优质要素资源加快集聚的新一轮全面开放新格局。二是更加突出港城特色。紧紧围绕总体方案赋予的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用好自身禀赋、创出显著特色、彰显发展优势,让连云港片区真正成为改革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三是更加要聚焦高质发展。连云港的发展靠实干、靠实实在在的项目,一定要集聚高水平的项目。项目为王,以项目为抓手,是连云港工作的根本之道,一切工作最根本的落脚点。要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突破3年3500亿的产业投资目标。要用好自贸试验区优质平台,大力招引跨国企业、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高端研发机构,打造更多高水平开放创新平台,形成大项目、好项目加速集聚的强劲态势,为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2.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工程。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主战场”,是项目建设的“主阵地”,是加快发展的“主力军”,要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的集聚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使之成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区、技术转化和人才集聚的高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开发区,40年的发展,却没有成为全国开发区第一方阵。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港产城联动这篇大文章。连云港开发区面临东方大港,背依主城区,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可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搞好园区的配套,造成港是港、城是城、产是产,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甚至造成了脱节。开发区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却没有把产业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早晨园区工人上班,下午园区工人下班,到夜晚,园区基本就是一座空城。开发区是全市的开发区,不是开发区的开发区,全市各部门应主动服务开发区,为开发区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卫生资源,甚至是行政资源,从而使开发区成为投资的热土、发展的福地。同时,也应赋予开发区特殊的政策,在待遇上高于一般地区,从而使人才往开发区流动,资源向开发区集聚。要深化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开发区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精简高效的公共管理体系。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园内事园内办结”。到2020年,省级以上(参照)开发园区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较2017年实现翻一番,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总体水平,新兴产业发展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3.建成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在连云港设立示范区,有利于充分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便捷的出海通道功能,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合作新途径,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东中西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经过十年时间的拼搏奋战,作为先导区的徐圩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临港产业项目招引、示范区功能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目前,还存在“东热西冷”的现象,一些西部城市从认识到行动上,对合作还顾虑重重。下一步要按照园区功能定位,重点建设服务中西部地区的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东中西产业合作的集聚区。吸引日韩、中西亚国家及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企业,以“园中园”的形式,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共同发展临港产业、电子商务和物流运输等产业。深化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与陆桥经济走廊其他节点城市的协作互动,搭建新亚欧大陆桥经贸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以及科技、人才服务平台,促进东中西商贸、科技和人才的合作交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相信不久的将来,徐圩新区将初步确立江苏沿海新型工业化基地和江苏沿海开发主力军的地位,成为江苏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
从某个方面说,看一个城市改革开放的程度,主要看这个城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外来资金的引入,有利于本地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城市产业链的快速成长,有利于城市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有利于城市整体商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外来企业的进驻,将从根本上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城市。
1.要明确招商方向。重点选择外来资金来源比较集中区域,继续抓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招商工作,主攻日韩市场,拓展深化与东南亚、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省内外重点关注北上广深、南京和苏锡常等地区,综合考虑生产要素挤出、溢出效应,把握时机、重点攻关,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2.要突出招商重点。围绕现有三新一高、石化冶金、节能环保、文化旅游、新兴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及其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等产品招商引资,加快建链、补链、强链,迅速形成倍增效应。重点瞄准28家优强企业、80家上市后备企业和9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主动联络、积极跟进、以大带小,加快形成链式发展。突出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领军企业招商,盯紧国内外500强、大型跨国公司等行业龙头和产业领军企业,开展“一对一”专业对接洽谈,争取再签约一批具有较强引领带动作用的标志性企业和重大项目。
3.要创新招商方式。坚持链式转移、基地招商、集群招商等行之有效招商方式,进一步强化“贸易+投资”“技术+产品”“走出去+引进来”等招商手段。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商联合行业协会、中介龙头进行整体招商。探索以参股、并购等方式整合产业链、开展股权招商、并购招商等新模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拓展招商渠道,探索开展全球性委托招商、专业招商、中介招商、联合招商。突破依靠以成本优势引资模式,引导外来资本由成本取向转为市场、创新取向,有效开展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精准招商。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切入点,围绕产业集聚开展各种形式的小分队招商、上门招商、专题项目对接招商。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内外融通的开放格局,扩大连云港对外影响力。
1.打造海州湾城市群,提升区域发展的带动力。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抑制大城市的工作思路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建设城市群已经成为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连云港远离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2019年6月3日公布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显示,规划范围不包括连云港和徐州、宿迁。连云港要审时度势,在尽力成为长三角北翼最便捷通道的同时,努力建设海州湾城市群,使自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个城市群应该包括江苏的徐州、宿迁、淮安,山东的临沂、日照,共六个城市。这个城市群最大的特殊之处为,处于中国中轴线和沿海轴的交界处,其洼地崛起,对于带动中原开发,乃至撬动西部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海州湾城市群能够进入国家规划,作为中心城市的必然是连云港。建设海州湾城市群,是连云港实现跨越发展、崛起振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江苏实施沿海经济战略的现实选择。
2.加强东中西文化交流,传播新时代连云港声音。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文化的合作可以走在经济合作的前面,而且比经济等方面的合作更为持久、长效。要进一步深化拓展文化互通渠道,积极组织民间往来活动,推动连云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建设西游记文化产业聚集地、陆桥文化会展交易中心、世界级水晶文化产业聚集区,持续打造西游记、徐福、水晶等特色文化交流品牌。探索构建城市文化标识系统(CIS),加大地方文化IP及产品市场系统开发力度,以特色文化打造城市营销专属“名片”。发挥我市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的作用,吸引国外校长及师生来连访问。支持淮海工学院申报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组织江苏女子民族乐团、市艺术学校赴国外演出。组织作家、艺术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互鉴,推动国外经典文艺作品在连云港展览展演,形成连云港文艺开放包容的良好局面。
3.打造山海旅游品牌,建设“西游东渡”国际旅游门户。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按照“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市场运作、区域联动”的原则,围绕“西游东渡、山海连云”城市旅游定位,念好“山海经”、唱响“四季歌”、挖掘“古文化”、做强“智慧游”、实施“一三五”,以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宗旨,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速产业融合,打造核心旅游产品,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到2020年,5A级景区达到2~3个,4A级景区达到15个;全市游客接待量达到4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和15%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将连云港打造为国际知名的山海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江苏海洋休闲度假首选地,由旅游资源大市跃居旅游经济强市,实现由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建成“西游东渡”发源地国际旅游门户。
41年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文明之路,也是改革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从徐福东渡到西游取经,从圆仁求法到佛教东传,连云港始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键支点城市,必须站在时代的高点,抢抓历史机遇,勇于改革、持续开放,联通亚欧间贸易,融汇东西方文明,搭乘高铁与巨轮,将理想与使命,播撒在碧海蓝天间,标刻在历史坐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