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庶昌访日本徐福墓诗文之分析

2019-11-28 15:12方毓强
大陆桥视野 2019年12期
关键词:和歌山徐福日本

文 / 方毓强

一、《黎星使宴集合编》一书的缘起

黎庶昌,字莼斋(1837—1898年),贵州遵义人,先拜莫友芝(1811—1871年)等人为师,后至江南曾国藩(1811—1872年)幕府,成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他出任过青浦县(今上海青浦区)知县及清朝驻英、法、德、西班牙四国参赞 (历时5年)。光绪七年 (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以二品衔出任驻日公使(即大使)三年,因丁忧回国;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光绪十六年(1891年),再度出任驻日公使三年。两个任期凡六年[1]。他在第二个任期结束返国时,日本天皇“叙勋一等,颁授旭日大绶章 ”(授予中国第二位的是廖承志)[2]。

黎庶昌在两个任期内,每逢上巳节(三月三)、重阳节(九月九)等中国传统佳节,均在东京使署或芝山红叶馆等处招请日本政界、文化界要人,赴会者二三十位至七八十位不等(有时也邀请当时的朝鲜驻日公使)。宴会开始,黎庶昌率先赋诗,然后众人唱和,儒雅之极。几年下来居然积成七本诗集。光绪十六年(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清朝驻日使署出版了《黎星使宴集合编》,内收中、日、朝三国文士770首诗、100多篇各类文章,共约20万字[3]。

伯曾祖方濬益(1836—1899年),字子听,原籍徽州休宁,寄籍安徽定远,出身于书香门第方濬益与两位堂兄方濬颐、方濬师有“方氏三杰”之誉,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称之为“名门望族”。[4]方濬益曾出任南汇县、奉贤县(今上海浦东新区、奉贤区)知县,与黎庶昌做知县的青浦县均属松江府,因而他俩是同府、同时、同级的官僚,后方随黎赴日担任副手。

笔者因为收集、整理方濬益的资料,所以查阅了《合编》,无意间却发现了黎庶昌寻访新宫徐福墓的诗文。近30年来,笔者一直参与中国徐福会的研究与活动,窃以为至今尚未有人披露这段历史。所以,特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以抛砖引玉。

二、黎庶昌访新宫徐福墓诗文

现将黎庶昌的《初秋自奈良至新宫访徐福墓绝句十二首》[5],全文抄录如下:

(一)

曾披文部旧舆图,古迹荒迷记易疏。

飞鸟祠边徐福墓,误从宁乐认秦墟[1]。

[1]原注:奈良为神武天皇之橿原,或称南都,或称宁乐,其地有飞鸟山,余以为徐福墓在此,遍询竟无知者,盖误记也。

(二)

纪伊国界万峰巉[2],一水轮舟可任探。

便拂和歌山下路,遂遵熊野海之南[3]。

[2]原注:纪伊属和歌山县与奈良县之大和国,中隔大山。

[3]原注:纪伊,当上古未立国时,只称熊野。

(三)

二百十日风雨多[4],维舟大岛奈愁何!

咫尺新宫不可到,三朝三暮候潮过[5]。

[4]原注:日本谣谚。

[5]原注:在大岛阻风三日。

(四)

平田几顷稻花稠,双树为旌土一丘[6]。

人代茫茫浑莫辨,夕阳荒海古今愁[7]。

[6]原注:徐福墓在田坝中央,并非高冢,只平土一块未垦,约宽三、四丈,上有古树二株为记。

[7]原注:墓距海岸可二里。

(五)

历记元文勒短碑[8],命卿水野氏多奇[9]。

岁时士女争祈祷,来献寒花与树枝[10]。

[8]原注:题“秦徐福之墓”五字,传为朝鲜李某书,元文元年立,当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天保六年乙未,仁井田好古别撰有徐福碑,未刻。

[9]原注:维新以前,水野氏为新宫城主。

[10]原注:墓前盈积竹简数十百具,中插花朵或树枝,日本祀神之礼多如此。

(六)

断岸风漂著舳舻,里人犹自说秦须[11]。

三千入海童男女,知否当时尽到无!

[11]原注:古老相传,福初到时在新宫东北海岸,日本里七里许,故地名秦须。尚有碑志,地甚狭隘,后乃徙于此。

(七)

犹存七冢压田唇,故老相传福所亲[12]。

嫡裔如云飘散尽,更从何处问秦人[13]?

[12]原注:旁有七冢,皆相距数百步。余仅见其三。

[13]原注:或言福之子孙多姓秦者,今皆散处各处。或言藤泽驿福、冈平一郎系福之后人,尝有赠物寄新宫神社。或言有徐姓某某在和歌山充医士,皆疑莫能名。

(八)

滔滔碧海掣长鲸,弩射涛头照眼明。

遗法尚余秦士在,相将赛墓报徐生[14]。

[14]原注:相传捕鲸之法得自徐福,故今捕鱼船上第一人犹称“秦士”;得鲸,必至墓前报赛。

(九)

眼中沧海几扬尘,避世桃源得问津。

我胜南阳刘子骥,二千年后一畸人[15]。

[15]原注:自徐福入海至今二千一百数十年。

(十)

礼犹求野订遗闻,福芾同音契典坟。

读史乃知徐巿误,俗书偶脱草头文[16]。

[16]原注:福、芾同音,日本人或写福作芾,巿乃芾之伪。已有辨及者。

(十一)

不兴神仙与药求,履瀛如砥有轮舟。

蓬莱处处皆成聚,近日秦人遍五洲。

(十二)

村町郡长喜余临,葆护从今益系心。

封墓建祠留古迹,海风吹起伯牙琴[17]。

[17]原注:福之遗物存神社者未足信,而墓则甚确。又福祠旧址尚存。封树之责,是有望于新宫人士也。

三、黎庶昌诗文之分析

黎庶昌是在庚寅年初秋(1890年农历九月中下旬),从东京出发先到奈良,再从奈良到新宫寻访徐福墓的,时年53岁。为什么“初秋”不是农历九月上旬呢?因为九月九日重阳节,他还在东京的红叶山馆(当时东京最高档的园林餐厅)设宴。而他在当年12月20日就卸任了,所以此时他应该知道自己即将离任,算是临别日本前对徐福墓进行一次实地考察。

黎庶昌绝句十二首,因为附有他的原注,所以资料、背景还是比较充分的,弥足珍贵。

第一首写的是,他原以为墓在奈良神武天皇的橿原(或称南都、宁乐,有飞鸟山),他遍询当地人徐福墓在何处,无人知晓,原来是误记了。

第二首表明,他已搞清楚徐福墓究竟在哪里了——与奈良相隔大山的和歌山县的纪伊国(旧称熊野),因为大山阻隔,只能坐船沿海岸线前往。

谁料,他遇到了风雨,花了三天三夜等候潮水——这就是第三首所反映的情况。

接下来的第四首,是他抵达新宫徐福墓了。他描写了自己看到的第一印象:墓在田坝中央,并非高冢,只是一块并未种植的平地,宽三、四丈,上有2棵古树。墓距海岸2里许。

第五首,他详细记录了在徐福墓前所见所闻,其中墓碑“秦徐福之墓”,相传为日本纪州藩祖德川赖宣命儒臣朝鲜人李梅溪所书[6],樱町天皇元文元年立(掌权的幕府将军是德川吉宗),当在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仁孝天皇天保六年(1835年,乙未),当时的继任新宫城主“水野土佐守忠央”命属臣仁井田好古撰写“徐福墓显彰碑文”,1000多字的原文流传了下来。但我们现在参观所看到的石碑则是1940年新建的[7]。

第六首原注的一条信息十分重要,即他记录了当地日本乡民的传说:徐福刚抵达的地方,是在新宫东北海岸,地名叫作“秦须”,由于地势狭窄,徐福一行就迁徙到这里了。

为什么说重要呢?因为今天日本的新宫市与熊野市都有徐福遗迹,而新宫市的东北方,正是今天的熊野市。这两个市相距并不远,却分属于和歌山县、三重县,所以他们双方的交流“并不通畅”。我们去这两地考察、参观时,两地的日本朋友总会问:你们认为当年徐福究竟应该在哪一边?你们怎么看这个争论?

现在好了,黎庶昌的记载就是一个佐证,那就是他在1890年实地考察时,当地人告诉他,传说是徐福先到熊野,后迁移至新宫。这说明两地徐福都停留、居住过,只是先后而已。

还有,黎庶昌所记徐福最早登陆的海岸是熊野市的“秦须”,而现在则写为“波田须”,这两种写法在日语里的读音是一样的,都念作“HATASU”,“秦”和“波田”都念“HATA”。至于何时由“秦须”改为“波田须”不得而知了。

第七首写到了七冢,那是徐福的七位重臣之墓。据文献记载,原来是像北斗七星那样围绕这徐福墓的,但被日人盗掘过,曾出土了陶器、青铜器。黎庶昌去时还看到了三座。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冢之碑”则是1916年重建的。黎庶昌还说,藤泽驿福、冈平一郎可能是徐福后人,曾经赠物给新宫神社。还听说有徐姓某某在和歌山做医生。

第八首的原注很有意思,写的是当年的日本人认为捕鲸法来自徐福,所以当时捕鱼船上的首领仍被称为“秦士”,一旦捕到鲸鱼,就要到徐福墓前祷告的,不知今天的日本人是否还保有这种风俗。

第九首,他自比甚至于超过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刘子骥了,表现出了幽默感。

第十首写到了福字的三种写法,即“福”“芾”“巿”之间的关系。

第十一首是唯一没有原注的。这是黎庶昌记述了当时大量中国人侨居、移民世界各地的状况,这与清末出现了轮船有关。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

第十二首是最后一首,可以视作是黎庶昌此行的小结了:新宫的村、町、郡各级首长均欢迎他的光临,纷纷表示今后要用心保护好徐福墓。黎庶昌身为驻日公使,应该算是代表清朝政府所进行的一次官方访问,这很可能是徐福东渡2000年后的首次。黎庶昌的到访,促进了日本人保护徐福墓的决心,也续写了中、日双方一衣带水的友好情谊。

猜你喜欢
和歌山徐福日本
徐福山绘画作品
日本元旦是新年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探寻日本
徐福,中韩间两千年不衰的传说
当国歌响起
《黄金时代》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