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柯颖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正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迎来了主动融入、引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新阶段。但是核心技术还存在着“卡脖子”现象,如何在加快“走出去”战略步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国有企业国际分工地位,实现“走上去”成为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日益开放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也在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流量高达1430.4亿美元,超2.7万家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188个国家(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3万家,投资脚步遍布全球80%以上国家(地区)。其中,国有企业投资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7.7%。然而,与中国企业尤其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不相吻合的是,部分企业没能实现国际生产绩效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尤其是核心技术还存在“卡脖子”现象。如何在加快“走出去”战略步伐的基础上,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国有企业国际分工地位,实现“走上去”成为发展的重要议题。
自20世纪末以来,作为有效利用并整合全球资源的分工与协作体系,国际分工模式发生了转变。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国际分工到产业内国际分工,再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历程。一些学者研究了经济全球化中企业的变化以及价值链的变化,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概念。随着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化,企业价值链也延伸到全球从而形成全球价值链,由此,一批全球化程度高的产业也形成了全球产业。同行业各个企业的价值链在全球合作与竞争中形成了全球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这些跨国公司往往是整个价值链的整合者,对全球价值链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对价值链上中下游都具有引领和主导作用,因此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最大收益。
随着全球价值链形成,企业竞争条件以及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竞争从过去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上升为价值链的竞争,从过去的国内价值链竞争上升为全球价值链竞争。后发企业不得不首先融入全球价值链,吸纳与整合全球资源,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影响力,最终主导全球价值链。在这种情况下,偏离全球价值链单独发展的企业越来越难以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区域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吸收了国际跨国公司的大量直接投资,承接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低附加值的劳动制造业发展迅速,我国由此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随着生产环节的大规模转移,跨国公司正在将其研发部门转移到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速度也在加快。通过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积极吸纳,我国已深深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然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导者和驱动者,凭借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市场控制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一直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占据着优势地位,意图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产业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贴牌加工环节。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入调整,国际分工体系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全球价值链面临重塑,尤其是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契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带一路”发展沿线,所涵盖的人口超过了40亿,所能达到的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拥有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潜能,为我国国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中央企业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海外业务拓展的重点,充分运用自身在技术、资金、人才等各方面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我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积累,在引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民族工业体系,以及争夺全球产业和科技制高点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排头兵也是主力军,在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迎来了主动融入、引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
现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迎接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不仅仅有鲜花和掌声,更有湍流和险滩,国有企业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影响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长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创造性资产”或者“战略性资产”,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企业正是通过整合这些关键性资产,从而获得长久持续的竞争力。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中都或多或少的占有一定的垄断优势,但是在海外市场,这些优势将被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失。如果国有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仍然抱着以前国内经营时的心态,忽视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导致国有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窄。同时,我国国有企业的研发机构的设立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大批国有企业虽然以“引进来”的方式消化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并通过研究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专长,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建立的研发机构中的研究人员的数量及素质都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人才无疑是企业“战略性资产”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应作为技术创新的摇篮,在此聚集资金、技术与人才,并进行优化配置。
跨国经营能力。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海外投资和海外并购都有所增加,这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实现的。但与西方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仍然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进出口净值,从2008年到2018年,中国国有企业的净出口值一直为负值,2018年的净出口负值达到29101亿美元,是2008年的两倍。在跨国经营时期,企业治理能力问题凸显,之前,国有企业熟悉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对于本国的政治形态及法律规范十分熟悉,遵循本国的政治特点和法律法规设置机构、进行人员以及业务情况的安排,并随之形成了与本国政治形态法律体系相配套的固有的经营模式。但是,当迈出国门经营跨国业务时,国有企业将面临东道国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法制体系。东道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态度,对商品、资金和人员跨国流动的限制,政府稳定程度及办事效率等,都会对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产生大大小小的影响。同样,由于东西方企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不同,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增加了新的挑战,不同企业文化思维的转化也是国有企业国际经营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纪录片《美国工厂》中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所遭遇的困境,如中美双方工人在安全生产环境、工作效率和质量等方面产生了激烈的文化冲突等问题也是国有企业亟需面对的。
国际环境。长期看来,全球经济融合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国际社会谋求不断深化合作以及互利共赢将成为大势所趋,国际经济秩序也在不断升级调整,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建立更为合理,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而“竞争中立”原则已成为这一新型规则体系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国有企业因其特殊地位得到了较大的优惠补贴和低息贷款,取得了不对等的竞争优势,对国际市场上正常的公平竞争环境造成了破坏与威胁。由此,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从市场开放、劳工标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高标准高准则的审查,将之排除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之外,并力图在现行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之外建立起以“竞争中立”原则为核心的高标准贸易体系,这对国企改革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增添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与此同时,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以“美国优先”的口号为名,肆意破坏多边贸易规则,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当前,由于美国将中国列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和措施具有很高的针对性,中美贸易争端一度不断升级,甚至影响了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常的并购、投资、贸易等市场运作行为,给我国国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立足海外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伴随人工智能的应用、国际分工的深化、交通通信的健全、网络平台的推广,国际分工模式也因此正持续经历着巨大的转换与深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也处在关键的调整期。要想改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现状,提升国际分工的地位,国有企业必须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高端环节,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话语权。
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国有企业要切实突出主责主业,强化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还必须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只是一味地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形成技术依赖,也不能不加选择地自行研发,重复低级劳动,必须要平衡二者关系。尤其在某些关键技术上,绝不能依靠国外输入,必须走自主创新和研发之路,重视战略性和前瞻性核心技术的发展。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从培养高新人才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储备,并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人才队伍积极性创造性。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机制,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及运用,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生产、教育和研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生产、教育和研究有机融合,并加快科学技术成果与企业应用相转化的效率,密切国有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有效联系,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建立体现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的公司治理结构,着力发挥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优势。在企业形态从古典企业到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规模超越了所有者能力极限,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现代企业制度应运而生。通过建立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公司治理体制,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成为公司基业长青的必修课。纵观世界各国企业,公司治理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不同“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治理组合,呈现不同的治理特征。剖析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发展历程,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一条重要经验。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伟大征程中,把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立体现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形成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能够将党组织所具有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力、带动执行力、文化凝聚力等核心竞争力,有效克服了西方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局限,有助于形成西方企业无法超越的、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途径。
企业国际兼并走出去。合并和重组是提升企业、盘活资产的重要途径。国际合并是扩大企业规模,进入国际市场,获取先进技术和人才以及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国际贸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背景,它们在拓展海外业务时常常受到各种方面的限制。通过国际并购,可以形成与当地关系密切的联盟,从而避免一些限制,便于更快地整合本地市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能源、业务渠道和成熟经验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进行国际兼并,以做大做强,在世界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为赚取更多利润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资本运营管理的风险和利益并存,多项研究表明三分之二的并购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成效,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并购后的公司能否有效整合和改善管理。国有企业要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持续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有效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