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实”起来

2019-11-28 03:14:38苏彦红
名师在线 2019年20期
关键词:项羽刘邦文章

苏彦红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陇东中学,甘肃庆阳 745100)

引 言

语文阅读是伴随着欣赏、品味、质疑、咀嚼和吸收进行的,是自主性、个性化极强的阅读,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的审美需求。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毕竟是有局限性的,教学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也就是选择一个恰当的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如学习高中课文《离骚》时,首先要了解创作背景,其次疏通文意进而了解诗人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爱国情感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体悟屈原这位光辉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二十二岁的鲁迅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学生的个体差异,生活感悟的区别,会造成对《离骚》的理解千差万别,只有教师精彩点拨,才能拨动学生内在的感悟,进而形成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光明理想的追求。

一、探究性学习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注意力有限,作为教师不能用枯燥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使高中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应设计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一种形式、一种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讨论的乐趣。例如,在教学《鸿门宴》这一课时,就课文中出现的文字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这个问题似乎感觉很不到位,也不过瘾,但是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结合你所知道的刘邦和项羽,说说谁是英雄?

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还能引经据典。师: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刘邦、项羽的形象渐渐明晰起来,那么究竟谁是英雄呢?毛主席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见项羽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而刘邦应该是值得敬重的英雄。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刘邦是值得尊敬的英雄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刘邦军队纪律严明、深得民心,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项羽破章邯之后领着40 万大军杀进咸阳城屠杀城内百姓,并杀死秦王子婴、焚烧阿房宫三天三夜火不减,其不得人心之至矣!(2)项羽急于称王称霸。入关后项羽以为天下已定,霸业已成,驱逐了楚怀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分封土地给十余个诸侯,把掳掠到的秦宫妇女、珠宝财物运回彭城,令诸侯军队各到封地享受富贵。得到封地的原贵族残余分子却认为分封不平,而那些本是贫困出身的将领因得不到分封而心怀不满,这才又出现了新的动乱局面。而刘邦胜利后仍十分谨慎,不急于称王称霸。(3)刘邦善于用人,这正是项羽的短处,刘邦出身微贱,能体贴民情,对张良等人言听计从,又懂得封建统治方法,对人唯才是用,那些对项羽不满的人纷纷来投靠刘邦。谋士陈平、樊哙、周勃、灌婴、娄敬、韩信、彭越,都能各得其所,各尽其用。而项羽常常不听忠言,造成大错。谋士范增(称亚父),辅项羽霸诸侯,被刘邦用反间计,使羽疑增,遂弃羽而归,疽发病死,刘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其所以为我败也。”(4)鸿门宴上项羽大失策。原布置在宴饮间以项庄舞剑击杀刘邦的计划迟迟不能实现,急得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最终坐失良机。(5)项羽所依靠的是少数贵族之弟;而刘邦所依靠的是广大贫困农民。在楚汉战争中,双方大战70 次,小战40 次,刘邦屡战屡败,身受重伤12 次,但最终在垓下一战夺得全胜,这完全是由于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取得的。而项羽得不到群众支持,项羽兵败后想逃脱向老百姓问路,老百姓都故意给他错指路让他进入沼泽地遭到刘邦追击。中国有句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的教训能不令人深思吗?在讨论中,学生达成了共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更激发了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1]。

二、良好的切入点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但课堂教学内容繁杂,要找到一个高效的教学途径,良好的切入点不失为一个点石成金的方法。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才能为学生思维搭建跳板,让学生跳得更高,飞得更远。

可以从文章的题眼切入,题眼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例如,在《道士塔》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了解“道士”这种职业人物的特点入手,了解道士与和尚的区别以及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自然地探究到文中的王道士身上,就会理解这个不太懂佛教的道士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文章的主旨便凸显了出来。从文章的人物切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紧扣刘和珍这个人物不放,就会理解为什么要纪念她,纪念她的意义何在,文章的难点就会突破。从文章的细节处切入,如教师在教学《醉翁亭记》时,介绍作者写作时年仅39 岁,怎能称为“翁”呢?从文章的矛盾处切入,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文中的一句“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中的“大约”和“的确”,作者这样矛盾的写法,用意何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教无定法。教情不同,学情不同,选怎样的切入点?怎样选?会因人而异。但好的切入点,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声情并茂地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情感的工具

“雅言传诵文明,经典诵读人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地模拟场景,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呼唤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方能享受朗读、喜欢朗读,从朗读中获得审美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声情并茂地朗读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途径。学生也常说,一些难理解的文章,经过老师范读,就懂了一大半,因此,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有效朗读。例如,在教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教师可以采取先泛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包括标点符号都要注意读出语气来,透过诗句的表面意义,领悟深层的情感。

结 语

“实”是人为的界定,其实,把握好语文课堂的每个细节都可以让课堂教学“实”起来,只要我们心系学生,无言的眼神交流、优雅的肢体语言、精彩的点拨、探究性的设问、巧妙的课堂切入、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都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实实在在,不再“雾里看花”。

猜你喜欢
项羽刘邦文章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学生天地(2020年25期)2020-06-01 02:16:28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小说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26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