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理论研究

2019-11-27 09:21陈兴隆
大经贸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摘 要】 十九大报告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同时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新时代反映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表现在:由低收入阶段转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受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摆脱贫困转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必须扬弃过去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遵循规律的科学发展,转向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结构,走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 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 理论导向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新变化的理论分析

由低收入阶段转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是有阶段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目标不同、任务不同,进而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征。2016年整体经济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发展滞后、金融体系不发达,还不是经济强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过去较长时间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矛盾集中暴露出来,过去的增长路径、增长机制和增长模式已经变得无法持续,这个阶段经济增长容易出现波动或陷入停滞状态,面临着跨越关口的考验。因此,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以后,需要从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向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转变。一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加大教育和研發投入,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消除资源有效配置的障碍。通过经济升级和创新驱动促进中高级生产要素开发和利用,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全面由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型。

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经济增长实质是财富的增长,而财富要用资源生产出来。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越高表明增长的质量就越低。持续多年的追赶战略,使得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人口增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实行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形成了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释放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 人口红利是经济发展的短期红利,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造成了对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倒逼我们的经济发展要从数量转型质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升和改造物质资本,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新技术节省和替代物质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新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理论导向

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供给是否有效是对需求而言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供给有效性的基本要求。在低收入阶段,满足需求主要是数量问题。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满足需求的供给主要是结构和质量问题。现实中存在的供给问题突出表现在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是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居民需求更为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层次更高。而供给如果仍然采取低收入阶段的方式,只是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不注重技术进步,为生产而生产,势必造成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产能过剩。显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是解决供给的有效性问题。中国经济增长要通过供给的改善来追求更加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路径。

质量的经济增长。实现公平的发展。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效率不断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低收入阶段强调效率优先,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促进公平正义。按照公平发展的要求,中国新阶段的经济发展突出需要推进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改善收入分配,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降低过大的差距收入;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调节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能力和水平,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强调人的现代化。提高发展质量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还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高质量的发展也突出强调人的现代化、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人的现代化有一系列衡量指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 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此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并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它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推进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在新时代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要重视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2] 李斌、彭星、欧阳铭珂:《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36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4期。

[3] 李玲、陶锋:《中国制造业最优环境规制强度的选择———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

[4] 刘海英、张纯洪:《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规模扩张的非一致性实证研究》[J], 《经济科学》2006年第2期。

[5] 陈诗一: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 《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陈兴隆(1993.12.07),男,汉族,河南洛阳,硕士研究生,单位:湘潭大学,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