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华
【摘 要】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使社会各个阶层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减缓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状况,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应运而生,二者在实现脱贫目标上是存在一定一致性的。本文分别对二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普惠金融 金融扶贫
一、普惠金融概述
(一)普惠金融概念。最初提出普惠金融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可以进入金融市场,参与金融市场活动,购买金融产品与服务,从而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同时使国内的金融行业逐渐发展成为成熟、完备的金融体系,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理解。第一,最初的金融市场是为拥有大量资本的社会阶层服务的,金融市场的活动就是资本流动的活动,通过资本的流动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对于没有原始资产积累的社会阶层来说,金融市场是其接触不到、也没有机会可以接触的一部分内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出于自身资产增值保值的需求,人民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金融市场也做出了一定了调整,金融市场不再是单单为资产链顶端的社会阶层服务,而是逐渐的开拓自身的服务范围,为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服务,从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金融市场的这一发展趋势。第二,普惠金融在服务对象更为广泛的基础上,相应的服务内容也更为丰富。普惠金融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金融市场,其服务对象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尤其包含了一些没有足够资产进入金融市场参与金融活动的人群,因而相应的,对于这些金融消费者,金融市场推出了全新的业务内容以满足其需求,诸如养老账户、网络支付等等,金融市场提供的这些金融服务是社会各个阶层都需要的,普惠金融使得金融市场的产品与服务更加的多元化。第三,传统的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排斥现象,对于没有能力参与金融活动的人群,金融市场对其是极其排斥的,这些社会人群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更无法通过恰当的金融服务实现自身资产的增长,而普惠金融的出现就是为了消除这种金融排斥的现象。金融市场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群体实现自身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而将资产较少的社会群体排除在金融市场服务对象范围之外,无疑违背了初衷。普惠金融就是要将全社会的群体尽可能地纳入到金融市场的服务范围内,为更多的人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其实现自身資产的增长。第四,金融市场的任何活动都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对于资产相对较多的社会阶层来说,其自身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强,相应的,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这样的客户群体带给他们金融风险也相对较低;而对于资产相对较少的社会阶层来讲,在金融市场活动中,其承受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一旦出现金融风险而又无法妥善解决,相关损失都需要金融机构承担,因而金融机构在面对这样的客户群体时就需要承担较多的金融风险。恰恰是有这两类客户的存在,使得金融系统可以实现风险的转移与补偿,从而使得普惠金融的实现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
(二)普惠金融理念。第一,普及包容。普惠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其服务对象与服务范围实现了极大的拓展,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能享受到金融市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传统的金融市场,其服务对象仅限于有较多资产的社会阶层,提供的金融服务大多数也是贷款业务,而普惠金融则大不相同。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面对全社会各个阶层的,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普及包容,不再排斥资产较少的社会群体,而是广泛地接纳包容,使金融市场提供的服务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第二,扶贫共享。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金融不仅不能减缓社会的贫富差距,反而有加强贫富差距两极化的趋势,而普惠金融的初衷就是为了减缓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压力。普惠金融通过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一方面可以使其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其实现自身的生产力价值,能够有一定的基础通过自身努力创造财富与价值,从而实现弱势群体的脱贫,这是普惠金融最重要的理念和意义。第三,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尽管其服务对象更为广泛、其宗旨是为了实现弱势群体的脱贫,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普惠金融能够得以维系的基础之上。金融市场的本质在于资本的流动,在资本的流动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获取,因而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要注重保证普惠金融市场有足够的足本流动,保证市场的安全性与商业性,保证普惠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只有普惠金融市场能够持续发展,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弱势群体提供脱贫的资金与机会,一旦普惠金融难以为继,相应的其一系列初衷也势必无法实现与完成,因而在开展普惠金融时,要格外关注普惠金融市场的资金状况与安全情况。
二、金融扶贫概述
(一)金融扶贫概念。面对社会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办法加以缓和,过度的贫富分化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扶贫不是要一时的解决贫困现象,而是能够切实地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促使这些贫困地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的途径和方法。金融脱贫是最新的政策方法,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其所需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诸如贷款等业务,帮助贫困地区使其能够有足够的初始资金开展相关项目,同时通过提供恰当的金融服务,使其生产经营业务能够进入正轨,从而使贫困地区能够逐渐依靠自身力量源源不断地生产财富,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外界的支持,由此可见,金融扶贫作为扶贫的手段方法之一,相比于其他扶贫手段,更具有策略性、科学性。
(二)金融扶贫特征。第一,金融扶贫是双向的。传统的扶贫手段大多是依靠政府,对贫困地区进行拨款等方式进行,这种完全依赖于外界的扶贫方式很难拥有长久的效果,一旦为外界资金不足,贫困地区将在短时间内再度陷入贫困的境地,而金融扶贫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扶贫手段,金融扶贫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资金,促使当地积极发展自身产业,在一定时间内归还当初金融机构外借的资金,从而使得贫困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依靠自身创造财富的目标,实现根本性的脱贫。第二,金融扶贫是国家行为。在我国有很多自发组织的民间机构,对贫困地区进行一定的扶贫帮助,但这些民间机构没有统一的组织,扶贫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我国很多贫困地区来讲是杯水车薪的。而金融扶贫不同,作为国家行为,金融扶贫有自身完善的体系,不仅有针对性的扶贫对象,扶贫模式也更加多样化,相应的,扶贫效果也远胜于无组织的民间机构。第三,金融扶贫格局更大。纵观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在金融扶贫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小额贷款等业务模式,但是金融扶贫不同于这种业务,具有更大的格局,诸如小额贷款等只是金融扶贫的手段之一,金融扶贫拥有更多的样式与内容,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规模也更加的庞大。
三、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
(一)普惠金融理念与金融扶贫对象。普惠金融的理念在于普及包容,传统的金融市场是排斥贫困人群,而普惠金融则是致力于促使全社会各个阶层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充分享受到经济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的成果,能够以普惠金融为依托点,实现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根本性脱贫,而这与金融扶贫对象不谋而合。金融扶贫都是针对于贫困地区、弱势人群的,这些人群恰恰是传统金融市场所排斥的,如果处在传统的金融市场,这一部分群体是永远无法对参与到金融市场的活动中的,无法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更无法利用金融市场这块跳板实现自身脱贫与资产积累的愿景。
(二)普惠金融宗旨与金融扶贫主体。金融扶贫不同于小规模的民间机构扶贫,金融扶贫有着更高的视角和更全面的格局,是由国家主导的扶贫项目,在这一扶贫项目中,扶贫主体不再是没有组织的民间机构,而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的金融机构,包括各大商业银行、保险行业的公司等等,相比于普通的民间机构,这些金融机构资产力量更为雄厚,扶贫力度更大、持续时间更久、服务对象更为广泛,扶贫对象范围覆盖面更广,而这恰恰与普惠金融的宗旨不谋而合,普惠金融的宗旨就在于普惠,要求这项金融是面向广大的群众范围,相比于普通的金融项目,在公平性上有显著的提高。
(三)普惠金融机制与金融扶贫方式。金融扶贫的出现与推广,使得扶贫的方式更为多样化,对于扶贫的定位也更为精准,使得扶贫工作的成效更为显著。在我国广泛实行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模式的基础上,金融扶贫带来了全新的扶贫模式,不再是传统扶贫模式下的一味输入、单纯地向贫困地区给予基本的保障资金,而是帮助贫困地区进行自身的开发,扶持当地的产业、帮助实现农业链条的建立等。金融扶贫的方式无疑与普惠金融的机制不谋而合,普惠金融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创新,普惠金融虽然强调帮助弱势群体进入金融市场,但是也需要资金回笼实现自身的维系,而这恰恰可以通过金融扶贫的方式实现。
(四)普惠金融目标与金融扶贫绩效。金融扶贫最终能取得怎样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考核制度加以评定,对金融脱贫进行一定的考核,一方面可以防止某些机构弄虚作假,只在数字上做文章,而没有真实脱贫业绩,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各个金融机构提高扶贫质量,保证将扶贫工作落在实处。对于金融扶贫的考核与普惠金融的目标不谋而合,普惠金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弱势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利用金融服务的平台逐步实现自身财富的增长。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逐渐突显出来,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势必需要对这一现象加以改善,普惠金融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普惠金融为了使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都可以享受到金融市场提供的服务与产品,间接地成为了我国实现贫困地区脱贫的手段,由此可见,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无论是从二者的理念、机制、对象、主体等等方面分析,都可以发现二者在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方面是相互促进的。
【参考文献】
[1] 王君.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关系研究——基于湖南湘西州的实践[J].武汉金融.2017(03)
[2] 刘涛.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耦合与实现途径[J].桂海論丛.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