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知辛
很长一段时期,中小学教学的各种提法、理念层出不穷,许多教师都想标新立异,试图短期内革故鼎新,迅速驰上一往无阻的快车道。然而,我们似乎一直在强调创新、变革,却轻视了继承传统的价值。就评价而言,所谓的创新容易显眼,更易获得好评——而许多创新的检验度是不够的。其实并不是新的就一定比旧的好,要不然我们还读《论语》《孟子》、唐诗宋词干什么?西方也一样,很多学者至今都还在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教师不能老想着研制几种新方法从而获得大面积高产,教书育人不是水稻栽培。教师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依靠学习、实践,熟悉教材、课堂,逐步掌握多种教学处理技能——这之中也包含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教师需要大量阅读,还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去体悟,而不是学了什么理式、走了几个步调就可以领会的,要“学而时习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好的创新必须有好的继承基础,换句话说,缺少继承的创新是伪创新。创新是艰苦的,需要长期学习、借鉴、反思,可许多教师就是缺乏这些。现今并没有几个硕士、博士在短时间内成为名师的,可见,教学的优劣关键还不是看掌握知识的多少。
教师要特别注重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因为理论有预设性,而教学的生成性、动态变化常常让预设落空,按预设进行教学往往难以成功。因此,从教学中找出不足是容易的,但要找到一个完美的框架几乎不可能。教学经验要靠长时间的积累,如此,教学思想才会在实践中潜滋暗长,犹如春苗日长,看似今日与昨日一样,实则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勤奋积累再加上灵性天分和机遇,优秀的教学艺术便会产生,那将是历久常香之花。艺术需要技术,但艺术高于技术。技术是可以大面积推广的,而艺术是长期积累、探尋的结果。大面积推广的东西个体价值大多不高。一些名人的名作名画若能批量生产,可能也就是白菜价。
所以,一线教师切不可迷信什么“妙招”,对那些空泛的理论要有高度的警惕。一位对自己有期许的教师,应不辞劳苦地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工作,还要长时间坚持。杰出的教师并非没有职业倦怠,并非没有挫折,而是他们能克服倦怠、反思挫折,有锲而不舍的韧劲。
“道理不是嘴上说说的,是从实践里归结出来的。” 教师要想对教学进行理论创新,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必须继承古今中外的优良传统,并逐步吸收、积累、运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进步、突破、创新,成为讲台上的“艺术家”。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