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村金融知识普及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019-11-27 07:34李牧航张海英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居民金融服务

李牧航,张海英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8;2.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021)

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力争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使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金融惠农的政策体系更加高效,农村金融可获得性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试验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吉林省积极探索,搭建了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以基础金融服务支柱、物权增信支柱、信用信息支柱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三支柱一市场”体系,将各类市场主体有效串并一起,解决供需问题。[1]

一、吉林省农村金融知识普及调研基本概况

为了深入了解吉林省部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情况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探究金融知识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影响程度,本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调研活动。调研问卷分为三部分:一为受访者基本情况,包括调研对象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及收入增长情况;二为金融知识普及情况,包括调研对象一年中参加金融教育培训的次数、主动获取金融知识的意愿程度、了解金融知识的渠道和已掌握的金融知识;三为金融服务使用情况,包括申请银行账户的目的、获取融资的渠道、是否购买过理财产品、是否购买过证券产品、是否购买过保险产品和日常消费使用的支付方式。[2]通过调查问卷的设置,可以大体掌握不同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对金融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结合其年收入情况,推断金融知识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长具有的重要影响。

(一)调研方法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受访对象填写调研问卷,获得相应数据统计。线上调研保证数据数量,线下调研更真实且贴近受访者。两者相结合,保证了此次调研的有效性。

(二)调研区域及对象

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的合理性,本次调研对象选择了吉林省长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白城五个地区的县级及村镇的各行各业的农村居民。其中吉林地区为线下调研,其他地区为线上调研。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34份(见表1)。

二、吉林省农村金融知识普及调研数据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受访者共计434人,来自于吉林省5个地区,其中长春地区82人、吉林地区257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53人、白山地区22人、白城地区20人,分布较广。

受访者中男性为226人,占52.07%;女性为208人,占47.93%,性别比例较为平衡(见图1)。

受访者年龄分布较为平均,25岁以下为132人,占比30.41;26—35岁为110人,占25.35%;36—45岁为121人,占27.88%;45岁以上为71人,占比16.36%(见图2)。

受访者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中务农为156人,占比35.94%;学生为108人,占比24.88%,其他职业分别为外出打工69人,占比15.90%;企事业单位员工47人,占比10.83%;个体经营28人,占比6.45%;其他26人,占比6.00%(见图3)。

受访者受教育程度情况较好,大部分人都接受过教育,不识字为12人,占比2.76%;小学为36人,占比8.29%;初中108人,占比24.88%;高中、职高或中专122人,占比28.11%;大专及以上156人,占比35.96%(见图4)。

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中,1万元以下为83人,占比19.12%;1万元至3万元之间为189人,占比43.55%;3万元至6万元之间为146人,占比33.64%;6万元至9万元之间为14人,占比3.23%;9万元以上为2人,占比0.46%(见图5)。

受访者中家庭年收入增长比例0以下(负增长的)为43人,占比9.91%;0至1%之间(维持不变)为211人,占比48.62%;1%至5%之间(较好增长)为144人,占比33.18%;5%以上(显著增长)为36人,占比8.29%(见图6)。

图1 性别情况

图2 年龄分布情况

图3 职业分布情况

图4 受教育情况

图5 家庭年收入情况

图6 家庭年收入情况

(二)金融知识普及情况

在金融知识普及情况部分,434位受访者分别对一年中参加金融教育培训的次数、主动获取金融知识的意愿程度、了解金融知识的渠道、已掌握的金融知识和最想了解的金融知识四个问题进行回答。

受访者一年中参加金融教育培训的次数为0的人数较多,达到了317人,占比73.04%;培训次数1—3次为115人,占比26.50%;培训次数3次以上的为2人,占比0.46%(见图7)。

受访者主动获取金融知识的意愿程度成两极化,选择“不感兴趣”为198人,占比45.62%;选择“十分感兴趣”为201人,占比46.31%;选择“一般”为35人,占比8.07%(见图8)。

图7 参加金融培训情况

图8 获取金融知识意愿情况

受访者了解金融知识的渠道较为多元化,一般为金融机构传单、网络、观看电视节目、集中培训、金融机构人员一对一指导、手机短信、亲朋好友宣传等,其中前三个渠道使用最多。434人中有305人从金融机构传单上获取过金融知识,占比70.28%;有283人从网络上获取过金融知识,占比65.21%;有231人通过观看电视节目获取过金融知识,占比53.23%;有115人通过集中培训获取过金融知识,占比26.50%;有107人通过金融机构人员一对一指导获取过金融知识,占比24.65%;有104人通过亲朋好友宣传获取过金融知识,占比23.96%;有71人通过手机短信获取过金融知识,占比16.36%(见图9)。

受访者中已掌握的金融知识主要集中在如何区分假币、银行卡的使用和ATM机的使用三种,分别是370人、292人和246人,占比85.25%、67.28%和56.68%。其他方面有142人了解银行贷款程序、111人了解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使用方法、102人了解信用卡的使用方法、77人了解计算存贷款利息、41人了解个人征信查询方法、37人了解理财、股票、保险等金融产品,占比分别为32.72%、25.58%、23.50%、17.74%、9.45%、8.53%(见图10)。

图9 获取金融知识渠道情况

图10 已掌握金融知识情况

(三)金融服务使用情况

434位受访者中,有418位开通了银行账户,占比96.31%。申请银行账户的目的集中在个人及家庭储蓄、收取或转账汇款、领取政府补贴三方面,人数分别为389人、291人和186人,占比分别为93.06%、69.62%和44.50%。另外网购、申请银行贷款和其他目的分别为103人、68人和35人,占比分别为24.64%、16.27%和8.37%(见图11)。

获取融资渠道方面,有275人有过融资经历,占比63.36%。其中向亲友借款为243人,占比88.36%;通过正规金融渠道申请贷款为72人,占比26.18%;赊销为53人,占比19.27%。其他高利贷、网络借贷、典当行等均无人选择(见图12)。

是否购买过理财产品方面,只有37人选择“是”,占比仅为8.53%。

是否购买过证券产品方面,只有19人选择“是”,占比仅为4.38%。

与理财和证券相比,是否购买过保险产品的数据较好,有363人购买过保险,占比83.64%。这些保险产品一般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另外也有少数人会主动购买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和农业保险等险种。

日常消费使用的支付方式有现金、银行卡、手机银行支付、支付宝、微信、支票和其他7种选择。选项集中在现金、支付宝和微信三方面。其中现金支付为430人,占比99.08%;微信支付为315人,占比72.58%;支付宝支付为248人,占比57.14%。其他方面占比较低,银行卡支付70人,占比16.13%;手机银行39人,占比8.99%;其他支付为4人,占比0.92%;支票支付为0人(见图13)。

图11 使用银行账户情况

图12 获取融资渠道情况

图13 日常消费支付情况

三、吉林省农村金融知识普及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此次调研收集的数据和线下与受访者的交流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信息:

(一)中青年选择日常支出方式更加多元化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年龄越小的受访者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就越强,日常消费中支出方式就越多。即使生活中依然会有现金支出,但更多的方式是采取支付宝、微信等。而年龄越长,现金支付所占据的比重越大。这源于许多年长的受访者认为支付宝、微信或是手机银行等操作“不安全”,没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放在口袋里让人心安。这也使得农村居民在面对金融产品和工具时总是抱有怀疑态度和抵触心理。

(二)受教育程度与主动获取金融知识的意愿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受访者对金融知识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渴望获得金融知识的意愿就越强烈。特别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期望通过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来为自己和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而教育程度只有小学或中学程度的受访者在提到金融知识时,会有一种“金融离我很遥远”或者“太高大上了,说了我也听不懂”的心理。这使得他们在还未接触到金融工具,感受到普惠金融魅力之前,就已经将自己排斥在普惠金融之外了。

(三)“身边人”对金融服务的使用认知感受更具“传染性”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受访者对金融会有一些不正确或者是片面的认知,如“金融都是有钱人玩的东西”“金融都是骗人的”或者“我也想贷款,但银行难为我,不给我贷”。再深入交谈后,我们发现对于许多农村居民而言,他们并不能完全清楚地了解相关部门或金融机构所发布的金融政策或宣传内容,他们对金融的认知更多地源自于身边人的感受。例如在桦甸市调研时,有一个受访者提到“家里亲戚炒股没多久赔了不少钱,辛辛苦苦赚的钱莫名其妙就不见了”。所以他也认为金融是一场骗局,不能触碰,不如把钱放在手里安全;在永吉调研时,另一个受访者提到“去年自己想通过银行进行贷款,但是最后被银行以信用问题为由拒绝为他放贷,而他认识的另一个人则顺利通过银行审核成功贷得款项”,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与这两个案例相类似的情况在调研中普遍存在,对于前一个受访者而言,他不知道金融是收益与风险并存,以为只要是金融工具就应该稳赚不亏;而对于后一个受访者,他根本不清楚如何维护和查询自己的征信记录,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逾期还款等有损信用的操作。因为对金融的不了解,农村居民更容易将自己的主观认知带入到对金融服务的判断中,从而影响着更多的人。

(四)有效的金融知识获取渠道对居民使用金融服务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与其他受访者相比,参加过金融培训或者是被金融机构人员一对一指导过的受访者对金融知识的认知会更加准确和透彻,对使用金融服务的心态与方法也更加合理。即使这两种方式在获取金融渠道的选项中只占到了26.50%和24.65%,但其所带来的对农村居民金融素质上的提升是最见效的。

(五)正确使用金融服务有助于增加家庭收入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家庭年收入有所增长的家庭中一般都有金融服务参与的影子。例如通过银行贷款完成融资进行创收,或者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证券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收益。由此可以说明,对于以务农为主或是以稳定收入为主的家庭,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可以为家庭的经济提升带来正向推动。

四、总结

通过此次调研及数据分析可知,金融政策的积极发挥和金融工具的正确使用可以有效帮助农村居民家庭提高经济收入,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则会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若要保证普惠金融可以在农村土地上落地生根,除了要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覆盖面、设计更贴近农村居民使用的金融产品、完善“三农”服务的金融政策外,还应该重视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获取方式和效果,即做好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工作。如针对不同的农村居民(基础领导干部、基础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普通农民群众、中小学生)设定不同的科普方式和内容,使其掌握的金融知识更贴近生活也更易理解;如发挥金融从业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作用,及时消除农民群众在使用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疑惑,防止金融排斥的发生。农村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人员素质、地理环境等因素使金融知识的普及任重道远,只有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才能使农村普惠金融和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走得更快更稳。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农村居民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