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杰出画家—孟庸画集》后记

2019-11-27 11:24李熹光
艺术品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千山设色纸本

文/李熹光

一丝不苟 130cm×44cm 纸本设色 1965年

《中国当代杰出画家—孟庸画集》即将付梓,以飨读者。喜哉幸哉,欣喜之余,想到先生尚有许多流失精品佳作未能收入书中,心中仍有未尽之感。数月前,我受先生之托,主编此书,信任即是责任,我深感承受之重。

三十年前,第一次见到先生时,我还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普通书画爱好者,能见到这位传馨辽海名画家可谓求之不得。先生个子高高,话语不多,沉稳内敛,很有亲和力,我们聊得很投机。这一面之缘,也成就了我们的忘年之交。

光阴荏苒,先生已达耄耋之年,今年初,我再次拜访,先生的身体大不如前,但精神尚佳。见我来访,他很高兴,一谈到绘画,脸上立刻洋溢着喜悦。我建议他出一本画集,先生说,也曾有过出画集的想法,可如今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我表示只要先生还有这个意愿,我愿帮这个忙。先生很高兴也很激动,忙说:“你能帮我,那太好了!”

不久,我接到先生来电,说他和亲友收集整理出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中,我发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居多,而七十年代之前则寥寥无几。先生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在“文革”期间被抄,曾在报刊登载的作品原件,许多也未退回。说到这,先生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惋惜。

先生的绘画,我很喜爱,也很关注。凭我的理解和认知,先生的绘画从思想到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从收藏和鉴赏的角度看,先生的绘画作品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

先生1930年3月出生于辽宁海城毛祁镇葫芦峪村,原名孟庆庸,号葫芦山人、千山老庸、千山一墨,晚年被誉为“关东板桥”。先生酷爱美术事业,虽多年做文化部门领导工作,但笔耕不辍,佳作频出。在先生的绘画作品中,分量最重的当属人物画。无论是钢铁厂的炉前工,还是纺织厂的挡车工;无论是经历战火的老八路,还是耕耘在田野上的农民,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中代表作有《服务在炉旁》《咱们老八路》《旱天雷》《三槽出钢》《变废为宝》《沸腾时刻》《三光照钢城》以及中后期的《百人高跷图》《草堂诗意》《姜公爱渔》《关羽夜读图》《李逵狂斧图》《三人成虎图》等。

先生早期人物画创作深受蒋兆和影响,造型精谨,笔墨深厚娴熟。《旱天雷》是其早期代表作品,场面热烈,气势飞扬,80多个人物形象鲜活,呼之欲出,真实地再现了农村改天换地的火热劳动场景,歌颂了广大群众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七品芝麻官 103cm×59cm 纸本设色 1988年

草堂诗意103cm×59cm 纸本设色 1988年

先生在人物画创作方面,改变了古代绘画的方法,即变画龙点睛为点睛画龙:先画眼神,后推形体,采用一线多重笔墨,调动一切手段,集中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独特气质。孟庸先生中晚期绘画风格由此发生巨大变化,内容多表现宗教题材、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他采用自己创作的“一、二、三笔法”,散笔泼墨大写意,令笔下人物更加形神兼备,妙趣横生。《百人高跷图》是先生创作的又一高峰,作品中描绘了一百多个高跷舞者,趣味幽默、个性夸张、舞姿曼妙、情节生动。舞者肘腕屈伸和腿脚踢抬随着鼓点和唢呐声而变化,他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跃然纸上。画面布局严谨,构思巧妙,把众多民间故事有机组合融汇成一卷。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王少安赶船、朱买臣休妻、刘海戏蟾、高僧醉酒、拾玉镯等。杨仁恺先生对此幅长卷曾赞叹不已,称之为“笔下神情耐人寻味,诚乃少有之佳构也”。

在先生的创作旺盛期,作品数量最多的属山水画。先生的山水画得到傅抱石真传,他从用纸、用笔、用墨、用色等技法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傅抱石画作具有“薄”“漏”“透”“爽”的特点。先生悟透真谛,不断探索,深得笔七层、彩七层、调整再七层,“三七二十一层”山水画之法。《放舟三峡图》《千山图》《千华挹秀图》《黄山烟云》等,都是鸿篇巨制,气势磅礴。“放舟三峡”一词源自1958年春毛泽东乘船来到白帝城下,吟咏诗篇而得名。画家置身白帝城上,俯视滔滔江水,仰望两岸对峙青山,豪情满怀,写下了“长江激起千重浪,放舟挥毫望断肠”的诗句,并以此为题,创作了《放舟三峡图》。先生从重庆沿江东下,经白帝城、张飞庙,自夔门入峡,由宜昌而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三峡全景图展现在观众面前。画中有雄伟壮丽的群山,险峻挺拔的峭壁,曲折悠长的峡谷,玄妙神异的景致,古朴庄严的庙宇,以及丰富的历史传说。画家笔下的瞿塘峡,万泉密布,小舟仿佛在云雾中疾驰,可谓天降圣景。上有孟良梯、古栈道,下有千年铁索桥,引人追忆和遐想,仿佛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古战场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驶入巫峡,巫山云雨,神秘莫测,使人顿生“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幽思感慨。西陵峡的虎头峰似猛虎下山,凶险万分。如今三峡建坝后,水位已上升,画中许多景色已被浸没于江水之下,故此长卷更显珍贵。

《千山图》是其又一代表作。千山又名千朵莲花山,其山多为花岗岩,形团、质坚、面光、无纹理,素有“千山景美石难画”之说。孟庸先生带着疑问,百入千山,先后画写生稿不下千幅。经过细致观察,他发现岩石上有冰雪雨水冲刷留下的痕迹,又见草木影映而形成的纹理图案。他把这些近观的细微所得与远眺的宏观体势结合起来,创造了专画花岗岩的皴法,可称之为“冰雪痕皴”“草木影皴”。在创作《千山图》过程中,先生就运用了此法。此幅长卷从气势壮观的千山正门,北经圆通观、无量观、龙泉寺,西至五佛顶、大佛寺,南至太和宫、仙人台,东到香岩寺、五龙宫、大安寺等,绘出了二十余座庙宇。有的坐落在山谷之阳,有的隐于古松之阴,参差错落,依偎于群山环抱之中,佛道同山,晨钟暮鼓,香烟袅袅,佛乐声声。“寺以峰为屏,山借寺为显”,千山虽无五岳之雄伟,却有千峰之奇秀。《千山图》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沈延毅等七位名家题诗赞誉。

事倍功半 28cm×40cm 纸本设色 1991年

先生认为现实生活是绘画创作的第一源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拙中见巧,巧中见功。先生的绘画善用烘托渲染的手法,笔下的山水苍茫雄厚,气势磅礴,无论是险峰峻岭,还是苍郁茂林深处,都会有一庙一僧;无论是峡谷耸立,还是两岸峭壁之下,都会有一舟一翁。这种画法的运用把眼前的景致推向了更高更远,使绘画创作达到空灵、静谧、深远的美妙意境。

群仙观瀑图 53cm×227cm 纸本设色 1999年

牧歌图 48cm×180cm 纸本设色 1995年

大江东去千竞帆 34cm×138cm 纸本设色 1987年

旱天雷 152cm×373cm 纸本设色1964年

除山水人物作品外,先生的花鸟作品也独具风格,绘画主题新颖,生活气息浓郁,与诗文相呼应,给人相得益彰之感。先生画菊题曰:“北国九月寒,傲菊花正艳。君子爱其品,文墨挥毫赞。”画鹭鸶题曰:“老鹭清晨草塘边,头顶乳白一线天。忆之当年坎坷路,怒涛冲破渤海湾。”他画葫芦,又题:“葫芦本黄怎又红,可能早霜打而成。”先生在历经坎坷之后,对人生深有感悟,这些诗句都是内心真实的写照。先生画竹先画竹叶,再画竹枝,后画竹干。先生笔下的墨竹多是毛竹,不强调风晴雨露,春夏秋冬,但枝干劲挺,坚忍不屈。“竹迎四面风,难测何处硬。不如待一时,有路放可行。”“南国青竹遍野,北国植而不活,君子爱其如命,均因高风亮节。”这些诗文与画面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意味深长,表现出画家对物象的深刻理解和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

《中国美术家年鉴》《中国连环画报》等书刊中均给予先生高度评价,称之为继蒋兆和之后又一位具有突出成就的人物画大家。

由于本书体量大,难度高,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把先生大事记和创作年表一并整理出来,这两项工作都是在没有原始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经过逐项考证确定才得以完成的。其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走访若干当事人。对于先生拜蒋兆和与傅抱石为师的时间和过程也做了深入了解。对于确认他在白山艺校学习情况与担任鞍山市群众艺术馆首任馆长、组建鞍山美术工艺服务部(鞍山美工厂前身)的时间等一系列关键历史节点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先生美术创作历程达七十余年,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征集、整理、拍照、量尺,以及题跋、款识、钤印等辨识工作难度都很大。正因如此,书中难免存在问题,希望得到同行指正。

本书编辑工作得到了各个方面的有力帮助,在此,我要感谢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先生的女儿孟真、孟丹为本书提供有关资料。特别要向为本书作序的邵大箴致以诚挚的谢意。

猜你喜欢
千山设色纸本
国画纸本设色《荷》
杨优秀
韩景燕作品集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岩高千尺虎》
王少桓
熊明非作品选
《独白系列之三》
兰华生作品
郑庆余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