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急救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

2019-11-27 05:42周虹覃机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22期
关键词:内皮中风入院

周虹 覃机勇

(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0)

传统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具有病情危重、病情进展迅速及治愈率低等特征,不仅可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还将为其家庭造成巨大精神与经济负担〔1,2〕。因此,探求有效救治手段显得极为重要。中医治疗中风历史悠久,其中针刺在治疗中医急症方面疗效确切,且针刺介入时间越早,救治效果越佳〔3〕,但目前尚未利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针刺急救技术对中风患者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损伤的改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呼叫120并送至柳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104例中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选者在院前急救中是否采取中医针刺急救技术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4~72岁,平均(58.37±3.86)岁;体重指数(BMI)18.9~25.1 kg/m2,平均(22.03±1.05)kg/m2。观察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43~72岁,平均(58.61±3.74)岁;BMI 19.1~25.0 kg/m2,平均(22.05±1.01)kg/m2。两组性别、年龄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相关标准,证型包括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痰湿蒙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①主症:神识昏蒙,偏瘫,口歪舌斜,偏身感觉异常,言语謇涩或不语;②次症:共济失调,瞳孔变化,眩晕,头痛,目偏不瞬,饮水发呛;③舌脉:舌苔黄腻,弦脉。满足≥2个主症,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特点即可确定诊断。(2)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5〕中相关标准,且经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确诊。

1.3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1.2内相关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③发病至入院时间<48 h证;④首次发病者;⑤无静脉溶栓禁忌证者。(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先天性心脏病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者;⑥过敏体质者;⑦严重器官衰竭者;⑧近3个月内存在手术史或外伤史者;⑨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

1.4方法 对照组未采取中医针刺急救技术,仅给予现代院前急救:①当急救中心调度科接到急救电话时,立即询问患者基本信息,即刻派遣发车;②于急救车上与患者家属或身边人员电联,询问具体情况,包括发病时间、用药情况、肢体活动情况等,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判断,指导其镇静、静卧、垫高头部、清理口腔分泌物,告知禁忌事项,包括切勿随意搬动患者等;③当救护车抵达现场后,检查瞳孔、意识,测量生命体征,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开放气道,连接心电监护仪,即刻送至急诊科。观察组:在常规院前急救方案基础上采取中医针刺急救技术:①十宣穴:采用三棱针或者注射针头,消毒后,刺入约十宣穴(十个手指尖距离指甲5 mm)行2 mm,注意刺入即出,以沁出血珠为宜,若不出血,可用力挤出血,使每个指尖流出1~2滴血。②耳垂:若患者口角歪斜,需于耳垂上刺血。轻微揉搓耳垂,使其略微变红,而后于每侧耳垂尖处刺针,挤出1~2滴血。③人中穴:若昏迷不醒需针刺人中,针尖向上斜刺,作捻转强刺激,以促进患者苏醒。

1.5评价指标 ①入院前、入院后14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6〕及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7〕对两组入选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给予有效评估,前者包括视野、上肢运动、凝视、面瘫、肢体共济失调等15个项目,评分范围0~40分;后者包括水平凝视功能、下肢肌力、手肌力、步行能力、面肌等8个项目,评分范围0~45分。上述量表均以评分越高提示入选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入院后24 h与入院后14 d,采用上海广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③入院前与入院后14 d,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8〕对两组入选者昏迷程度给予评估,该评估量表包括肢体运动(6分)、睁眼反应(4分)、语言反应(5分),可将患者昏迷程度分为4个等级,总评分>14分为正常,13~14分为轻度昏迷,9~12分为中度昏迷,3~8分为重度昏迷。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神经功能 入院前,两组NIHSS与N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4 d,观察组NIHSS与N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分,n=52)

2.2血管内皮损伤 入院后24 h与入院后14 d,观察组VEGF、MMP-9、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昏迷程度 入院前,两组患者昏迷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4 d,观察组患者昏迷程度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对比

与同组入院后24 h对比:1)P<0.05

表3 两组昏迷程度对比〔n(%)〕

3 讨 论

中风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患者发病后,若未及时发现并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救治措施,部分患者很可能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死亡,对于抢救成功者,仍存在遗留后遗症的风险,包括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言语不清、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等,将对日常生活功能与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5,6〕。因此,探求有效的救治手段,减少预后风险,减轻功能损伤显得极为重要。

降低伤残率与挽救生命为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随着现代院前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救有效率及急救质量已明显改善,但多为西医急救技术层面,忽略了中医急救的技能及理念,而中医对急症病因、病机的处置方法及病因均有自身独特的见解〔7〕。中医治疗该疾病已有千年历史,经验较为丰富,针对急性期患者以肝阳化火化热、阳明腑实为主要病机,以清泻阳明、凉血祛瘀、平肝熄风为主要治疗目的;恢复期患者以元气亏损、痰瘀交阻为主要病机,以化痰通络、益气活血为主要治疗目的〔8~10〕。

中医治疗急症多以针灸治疗为主,其中针刺治疗对于部分血症、痉挛、痛症及昏迷患者具有针入病除之功效,其起效速度明显优于部分西医药物〔11,12〕。有研究指出,将现代院前急救技术与中医急救技术相结合应用于高危急症患者的救治中,可提高治愈率与抢救成功率〔13〕。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风患者于院前接受中医针刺急救技术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缺损,调节神经功能,缓解昏迷程度的积极作用。分析其原因为,人体手指尖与足趾尖部均为十二条经络起点,于上述部位刺血,可起到醒神开窍、开窍启闭、活血通络与泻热消淤的效果,对于因各种原因引发的昏迷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属于中医传统的特色急救措施之一〔14〕。此外,刺血后,可有效缓解经络压力,调整周身经络平衡,宣通经络气血,利于促进患者苏醒,消除中风后遗症。脑出血可使脑压上升、面部神经受损,进而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对耳垂部位刺血,可有效缓解面神经受损情况,控制脑部压力〔15,16〕。人中穴为阳脉之海,属于督脉,具有调节血压、振奋阳气及醒脑开窍的效果,利于促进肺功能复活,有助于昏迷患者自行苏醒〔17,18〕。因此,对于中风患者,在具有充分抢救条件下及早介入针刺治疗,可尽快促使患者血脉通畅,并进一步恢复血流供应,控制因缺血等原因引发的脑神经组织坏死等现象。

综上所述,在现代院前急救技术基础上,中风患者于院前接受中医针刺急救技术,可有效缓解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缓解昏迷症状。

猜你喜欢
内皮中风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不同浓度镁离子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妇女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血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