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 张冬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较为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较为被动,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能够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较为常见的学习方式。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小组讨论时需要教师能够细心地进行指导。教师所设置的讨论问题,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学情与年龄特征,同时还要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同时有利于让他们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即便是同桌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性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合作的意识。
学生在合作的过程当中,还要能够懂得良性竞争。学生有了竞争的意识,自然就有学习的动力。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学生同样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也乐于参与到带有游戏形式的小组活动中,乐于体会竞争所带来的成功感。
小组内成员在参与交流与讨论的过程当中,能够说出自己心中所想,这样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学生还懂得了耐心倾听他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教师要想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就要能够制定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合理的分组。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一课时,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针对“班级当中的图书角应该如何进行管理”这一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学生接到问题之后,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表面上来看,学生讨论得似乎是热火朝天,但是由于组内分工不明确,学生讨论过后并没有得出实质性的结论。因此,教师在小组讨论之前要能够明确好小组讨论的制度,选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将问题进行分解,每个成员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怎样借阅图书?”“怎样爱护图书?”“怎样能够保证大家都能借到图书?”组内的成员可以主动地发表自己意见,但必须要遵循一个成员说完之后,另一个人再说的秩序,这样组织活动,才能够确保讨论的实效性与有序性。
教师还要能够激发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兴趣,要设置出适宜的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讨论就能够得出结论,没有挑战性;反之,如果设置的问题较为复杂,学生即使讨论很多的时间,仍然讨论不出什么结果。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一年级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一课时,因为游戏本身就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因此,他们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进行交流:“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种游戏的玩法,可以通过语言介绍,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但要确保其他的同学在听过介绍之后,能够掌握游戏的正确玩法。”为了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完全自主,教师切记不要一言堂,让学生在明白教师的要求后,愉快、有序地进行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分层设置问题,让更多的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为有限,如果教师完全放手,让他们进行讨论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能够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启发,特别是当学生讨论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地给予纠正与补充。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二年级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时,教师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喜欢哪一种小动物?觉得它有趣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可能性格比较外向,或者胆子比较大,他们比较喜欢凶猛的动物,如蛇、狮子等。而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比较喜欢温顺一点的动物。学生在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时,难免会与其他同学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如果在讨论时他们出现了一些分歧,教师不要去急着否定学生,而是要让他们自主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是丰富多彩的,正是因为有着各种各样有趣的动物。无论它们是凶猛的还是温顺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一员,我们都应该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确保学生小组交流的高效性,尽量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都能够畅所欲言。虽然小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会从其他的同学身上学到知识与方法,进而增长自己的见识。
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新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探索,努力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运用到课堂当中,让学生真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