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田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发展仍未成熟,依然是以感性认知为主导,面对抽象的化学知识就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学生们通过对事物变化过程的亲自观察,来了解化学知识。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发展到聚合思维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通过训练来完成的。
学习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需要营造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参与化学教学活动。对此,教师可利用开展化学展示等形式,向学生推荐相关数据、展示前沿研究成果、展示优秀学生作品等。
如在进行“分子”“原子”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常见相关化学材料,通过利用日常生活物品组织学生开展小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氛围,引导学生学活运用化学感受生活。
教师自身在做好化学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提前预习,指导学生自身做好进行化学实验的准备。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是,可以做好相关的学案,将化学实验目的进行明确,并将相关的实验仪器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督促学生认真地进行实验步骤的预习。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基础实验2“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中,在实验进行到第三步的时候,也就是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盛有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试管中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继续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试管会发生变化吗?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变化?”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化学实之前做好预想,进而在实验中进行验证,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还要讲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明确的标记,如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想象的观察方法以及最后的废物处理、安全防护等,以保证学生化学实验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理论知识了解,尤其是化学公式以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还有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以及如果发生意外应该如何应急。这些看似平常简单,但却都是为了完美的进行一项实验做的充足准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实验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它可以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提供条件保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不管老师如何提示讲解,学生自行操作时依然错误重重,一旦学生的操作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和引导,避免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习惯性错误操作。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带领学生逐步进行操作,如实验器材的安装、化学药品的提取和用法等等,让学生具备完成实验的基础能力。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及时纠正和指导实验过程。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小组学生的实验操作,从他人的实际操作中找出问题,对自身存在的同样问题,引导学生加强思考,进行改进。教师需要明确引领者的位置,运用更全面的化学观念,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化学知识。导入更多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步骤。如此,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的实验操作过程采用不同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实验基础,促进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推进化学学科的教学发展。
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化学中隐含着许多思想、规律和方法,从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的有章可循。如:“实验验证思想”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既可以发现和驗证化学原理,又可以获得化学知识。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在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所有学过的反应中,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做实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此过程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最后通过归纳、演绎、思考,才能得出最佳的反应原理,这种获取知识方式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如果许多要通过实验获取的知识不经过实验探究,而是枯燥地去记忆,不仅不能学好,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化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
综上所述,化学对初中生来讲,所承载的教育作用十分显著,决定着初中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和建设。为保证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更加高效,化学教师应重视实验环节的合理优化和创新。通过微实验导学,构建实验情境,组织探究性实验以及落实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