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露
(江西省鄱阳县乐丰镇中心学校 江西 鄱阳 333100)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和利用信息的修养和技能,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的处理能力。小学阶段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就是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的,这个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注重的小学生的信息兴趣和意识、信息技能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等的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
1.1 帮助实现课程目标。信息技术课程需要迎合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外还要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所以,要求学生不要一味地去做习题,还要在实践中认识到社会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
1.2 有利于社会需求的满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各类信息通过互联网飞速传播,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提高可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素养的提高可以规范他们的行为,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2.1 编写出适合的教学框架。在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大多是停留在信息技术的传授方面,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较少,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小学信息技术课本中所涉及到的管理图像、整理文件和编辑文稿,由于任务量较大,负担较重,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之间有着冲突,这将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所以,在进行教学框架的安排时,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模式和学习特点来实施,重点关注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的时候,也要认识到理论和知识的传输所发挥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指导,让他们在拥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操作技巧。
2.2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任务驱动”教学策略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加到学习中,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在实施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内容。
第一,要明确任务的内容。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较好地去完成老师给自己的任务,所以任务的内容需要明确,不然他们会理解错误任务,浪费了课堂上学习的时间。例如在学习《文件管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所给的素材中找到需要用的素材,将它们按要求的类别进行整理和归类,按照指示对一些文件进行复制和移动、删除和进行恢复等。这样,学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就明白自己在进行哪些操作,也知道了具体的操作流程,这有利于他们今后对文件进行归类、整理、删除和恢复等操作。
第二,操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每一个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所掌握的程度都不相同,每个人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将任务分成不同的等级,考虑到更多学生的发展需要。
2.3 对教学资源做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其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教学内容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便会使实用性和时效性有所下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和技巧,也要去充分地利用已有的资源。整理和归纳好和教材相配套的课件和素材,改善教学活动,提高布置作业的应用性和时效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合理地运用好资源。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互联网上的各类资源可以为教学提供很大的支持,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将它们融入到教学中,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为了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明白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整合梳理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注重创新和完善,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人员和引导人员,不能够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