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侠 刘香廷
(1.安徽省涡阳县第一中学 安徽 涡阳 233600) (2.安徽省涡阳县第二中学 安徽 涡阳 233600)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但由于中学课本篇幅、课时有限,教材安排知识密度很大,对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点到为止,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地理教学也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与生活联系紧密!如果能有效地利用生活现象,设计巧妙的活动和语言,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必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中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呢?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课堂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有引入课题,介绍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等作用。恰当的导入可以尽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如讲《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现在我们想寻找一个地方建一座城市,请问大家,如果你是市长的话,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呢?你要考虑哪些方面呢?”学生纷纷答道:“要选一个气候适宜、交通方便的地方……”老师在旁边听边总结“也就是要考虑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方面因素了”……一个有趣的设问,可以使学生设身处地的进入角色,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每一节课前都能精心设计巧妙的导入语,将对整节课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整节课铺垫出欢快的基调。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通过逐级深入地学习去寻找答案。地理知识一环扣一环,难度也是由简到繁,巧妙设计问题,不断向学生提出挑战,刺激学生的好胜心,便可以引导学生充满快乐的探讨事物的奥秘。
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一课时,一开始让学生根据“风是怎样形成的”的原理,绘出大气环流图。然后再对照“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看看有什么不同。此时抓住学生迷惑不解,而又急于求知的时机,随即产生问题的情境引出“地球上风的偏向”产生的原因。又如在复习“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时,复习完经纬线的特点后,可以先出一道简单又有陷阱的题目:“00经线的长度和00纬线的长度相比:相等,一半还是少于一半?”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前,一些大意的学生就很容易选错,当得知答案时,他们肯定不甘心,非要再试一下不可。此时,可继续设计一个难度稍大的题目,再加上一些激将性的语言,挑起学生的斗志,知识点便由简入深的展现开来,学生层层跟进,快乐不言自明。
在地里课堂上,有些自然地理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中,要用清晰的思路一步步推导而来,慢慢揭开自然地理原理上的层层面纱,从根本上理解知识。往往经过一番的辛苦推导,学生对知识原理终于有了较深的理解,但也尽显疲惫,如果此时能巧妙利用一些技巧帮助学生记忆,会更加有效。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及时的技巧传授便能让学生产生惊喜的愉悦感。例如:在讲“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讲解完方法以后,可以适时传授左右手的方法“手掌向上,四指代表前进方向,大拇指代表偏转方向,南左北右,大家试试”,瞬间学生疲惫的心灵得到解放,刹那间,兴奋充满课堂!再如,讲“气旋反气旋”和“三风四带”时,也可以在探讨完原理之后,传授左右手技巧,讲“洋流”时,可让大家画“8”和“0”帮助记忆,讲等温线、等压线的规律时,可以用“高高低低”的技巧,讲“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可以让同学们观察鸡蛋的构造……
总之,充分利用技巧,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既能降低教学难度,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地理学科设计的范围极其广泛,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抽象而来的。把地理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再回归到生活,呈现生活现象,寻找他们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既能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生总是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时事热点由于具有较新的时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就可以以“钓鱼岛事件”和“黄岩岛事件”为时事热点简单介绍事件经过,再抛出问题“岛屿为什么这么重要?”从而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热情,促使他们了解岛屿的重要性,中国的国土状况等信息,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将会继续努力探索,积累成功经验,扩展知识面,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有的放矢地运用教学技巧,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