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忠
(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官仓镇朱天小学 贵州 遵义 563200)
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小学的整体教学中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保障我们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采用合理、科学、有效的措施优化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笔者认为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和直接参与者,两者之间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为主客关系,所以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取决于能否遵循这样的规律进行教学,能否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要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充分的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不断优化,才能实现教促学的目的,才能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学习本领。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征还处于成长阶段,受非认知性因素的影响还较大;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注重非认知性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注重创建良好课堂情境的创建,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课堂角色,共同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24小时计时”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情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的展现出来;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对话,内容是:“有一天,小明想和小刚相约去看电影”小明就给小刚打了电话说:“明天的有一场很好看的电影,我们一起去吧?”小刚说:“好的,几点”小明说:“8点!”但是在第二天当小明来到电影院门口时,却找不到小刚了;通过这段对话,教师就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为什么小明找不到小刚呢?”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积极的参与讨论,众说纷纭;然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那怎么样去表达时间才不会出错呢?请大家相互探讨一下吧。”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得出24小时计法的概念和用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和学习能力还处于增长时期,所以对数学中的一些知识不能不能进行快速的解决和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通过大量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数学式子:1/8+3/8=?;以此为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知识的学习;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学生虽然能够看懂这个式子,但却找不到解题的技巧和要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这样的情境:“我们有一张饼,被我们平均分成了8份,爸爸吃了3份,妈妈吃了1份,那么爸爸和妈妈他们一共吃了多少张份呢?”;经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和生活化,学生们就也可以很快得到答案,即吃了4/8张饼。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再进行深入,问:“2/6+1/6+3/6等于多少?” 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内容的讲解,并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和汇报交流;不难看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相关定义和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数学课程一开始就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绪快速的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去;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好老师”所以,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这对于我们的数学课堂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堂、提问、复习、引入新课的过程都比较死板,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声,光,色,形,图像等特点,创建一个多媒体数学课堂,就一定能够促进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一定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其次,多媒体的运用让教师能够自由的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那些难点,重点的知识具有较好的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和层次化,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对小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今后的小学小学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的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并重视具体教学过程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