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江苏省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趣味性教学主要就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游戏、多媒体、故事等趣味性的事物融入到教学中,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紧密配合教师,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而高效率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可以说,趣味性教学法是目前最为符合小学生的方法,其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能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处于好奇、好问、好思考的年龄,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这一年龄的特点,通过巧设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像,很多小学生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点,设计为什么的问题:小明妈妈要买2块6元钱的香皂,为什么小明说妈妈给10元钱不够呢?通过为什么问题的设计,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为什么不够?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了解到,2块6元钱的香皂是12元钱,小明的妈妈还差2元钱,所以小明说妈妈拿的10元钱不够。通过此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出来了。另外,除了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通过这一问一答的形式,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夯实数学基础,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快速的提高。
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有关于平面图形周长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由于该知识较为枯燥,且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周长到底是什么,周长该怎么计算,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效率不高,教师教学进度跟不上,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如下的故事:从前,有个人想买一块地,而这块地的所属人说,你只需要付给我1000元,然后你从日出开始走,日落回来,你所走的路围成的地,就是我所要给你的地,如果你在日落之前没有回来,那么你这1000元就归我所有,且地也不能给你。由于人在一天的时间内所走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计算自己的步数,然后合理的分配时间,这样才能够确保日落能够赶回来。通过此故事,使学生能够了解周长的相关概念,即:人所走步数围成的长度[2]。
小学生喜欢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歌曲,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儿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缓解课堂上学生紧张的情绪,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3]。例如,教师可以教学生演唱数数歌、数鸭子歌、乘法口诀歌等,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儿歌,使学生快速的融入到学习中。可见,利用儿歌构建趣味性的课堂,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有利,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高效率进行[4]。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且知识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的讲述,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教师需要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欢乐中学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认识钱币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角色扮演游戏。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消费者。教师展示一件商品,告诉学生这个需要5元钱,让学生拿出5元钱购买。而这5元钱可以是一张5元的纸币,也可以是5张1元钱的纸币,或者是拿出10元钱,让教师找零5元钱。通过此种扮演游戏的方式,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的游戏中就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教师教的不费力,学生学的也不费力,在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氛围下学生就快速的掌握了知识[5]。可见,趣味性教学的实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帮助,并且能够使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进而为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与进步。
小学数学难度大、较为抽象,对于基础薄弱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较为困难,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学习,也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采取趣味性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更加积极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