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飞
地名是人类在居住环境中总结出的代表地域的名词,是一种经历长期积累的文化现象,它指示着天然的地表形态、气候特征或水文状况等,也是一定区域区别于另一区域的文化标志。对于地名的研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例如:张春菊通过建立地名通名和地理要素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并运用实例分析了其交叉映射现象[1]。而地名随着经济发展或现实需要会发生变化,以适应地域主要的地理环境要素。华林甫在《中国历代更改重复地名及其现实意义》中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地名因在各地区出现汉字相同、字形相似或读音相近的情况而变化,以避免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不便[2]。关于重要村落名称,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但大多从市级或县级层面展开研究,从省级层面研究村落名称的相对较少。本文以命名由来为主,将居民点名称(公路和街道等名称不在探讨范围内)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及其各类下细分的亚类,研究安徽省居民点名称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背后隐含的文化内涵。
安徽省居民点的资料,来源于崔乃夫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安徽省有16个地级市共1543个居民点,笔者以其中1315个居民点为主要研究对象[3]。将1315个居民点名称在Excel表格中进行整理,记录资料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和居民点的名称,据得名由来将其分类,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自然因素下有地形、水文、岩石、植物等16个亚类,人文因素有建筑、交通、人物、用具等34个亚类。对村落名称进行筛选分类时,因一个地名可能涉及两个及以上的命名要素,例如:刘家墩,“刘”属于姓氏类,“墩”属于地形类。所以在1315个地名中,要素分类的结果总数会大于地名总数。
由图1可知,在安徽省重要村落中,以地形要素命名的居民点最多,达330个,占自然类要素的38.0%;以水文要素命名的有139个,仅次于地形要素,占自然类要素的16.0%;以方位要素命名的与水文要素相差不大,有133个,占自然类要素的15.3%。相对于以上三种自然要素,天文、矿藏、声音等其他要素则在居民点中运用较少,所占自然类要素比重均在8%以下,其中以植物命名的相对较多,有64个,占自然类要素的7.4%。
图1 以自然要素命名的重要村落数量
由图2得知,在人文类要素中,安徽省重要村落名称以姓氏为主要命名因素,其数量可达424个,占人文因素的25.1%,以经济因素命名的有364个村落,仅次于姓氏要素,占人文要素的21.5%,以建筑名词命名的村落有262个,占15.5%,而其他因素例如:赞誉、神话、习俗等所占比例均在8%以下,其中聚落、传说、谐音相对较多,分别占7.1%、4.3%和4.0%。
图2 以人文要素命名的重要村落数量
如图3所示,在安徽省各地级市的重要村落中,以地形要素命名为主的有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六安市、宣城市和池州市,均占各地级市自然要素村落名称的30%以上,其中淮南市占比重最大,达52.17%。此外,阜阳市占比重最小,仅有28.43%;以水文要素命名的重要村落均少于地形要素,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的有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和马鞍山市,均占各地级市水文要素村落名称的20%以上,另外,淮北市没有以水文要素命名的村落;以方位要素命名的村落大部分少于水文要素,只有淮北市、黄山市、宿州市、宣城市和池州市以方位要素命名的村落多于水文要素,均占20%以上;以其他要素命名为主的地级市有芜湖市、阜阳市和宿州市,其比重均占各地级市的37%以上,阜阳市为最大,占45.10%,淮北市其他要素所占比重与地形要素均等,为35.17%。择其主要的地形和水文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图3 自然类村落名称的空间分布
1.地形要素空间分析
安徽省地形复杂,中北部以平原丘陵为主,淮河以南属江淮丘陵,沿岸由东向西不连续分布,是大别山脉向东北延伸出来的低山丘陵,蚌埠市和淮南市的百姓生活于此,生产和生活受地形的影响很大,这在村落名称中也得到了体现。淮河以北属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淮河支流顺势向东南汇入干流,平均海拔20~40米[4],宿州市和阜阳市分布其中,村落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最小,所以在自然要素中以其他因素为主导。皖西大别山区以中山为主,四周多低山和丘陵地区;皖南山区以黄山和九华山为主,属南方丘陵山地;而沿江平原地势低平,属长江中下游平原,但有成片的低山丘陵分布[5]。以上三个地形区都分布有低山和丘陵,而中部和南部各地级市分布于此,村落名称均不同程度受到地形的影响,故而在自然要素中以地形因素为主导。
2.水文要素空间分析
安徽省河湖众多,除新安江属钱塘江水系外,以皖西山区和江淮丘陵为界,北部河流属淮河流域,南部属长江流域。淮河干流流经安徽省中北部的淮南市和蚌埠市,地级市境内众多支流汇入干流,百姓多逐水而聚居,在此河网密布的环境中易受到水源或水情的影响,此影响也体现在村落的命名中。合肥市境内的巢湖是全省最大的湖泊,位于合肥市行政区划的东南部,巢湖的支流呈放射状从西北、正西和西南方向汇入,流域范围大多属于合肥市。受河湖影响,合肥市以水文要素命名的村落所占比重相对较大。淮北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且地表水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径流受降水量制约,平均年径流深仅200毫米左右,淮北市村落名称也受其影响,几乎没有以水文要素命名的村落。
如图4所示,在安徽省重要村落名称中,以姓氏要素命名为主的有马鞍山市和池州市,均占其地级市内人文要素村落名称的44%以上,其中马鞍山市占最大比重,可达45.45%;以经济要素为主的地级市有合肥市、蚌埠市和阜阳市,均占28%以上,其中合肥市所占比重最大,有37.62%。此外,马鞍山市没有以经济要素命名的重要村落;以建筑要素命名的各地级市村落所占百分比均低于其他要素,除姓氏和经济外,建筑要素在人文各要素中所占比重仍然相对较大,其中马鞍山市占27.27%,与其他要素比重相等。另外,淮南市没有以建筑要素命名的村落;以其他要素命名为主的有芜湖市、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宿州市、六安市和宣城市,所占各地级市比重均在30%以上,且40%~45%居多,其中黄山市所占比重最大,可达63.64%。选其中的姓氏和经济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1.姓氏要素空间分析
安徽省历史悠久,是中国史前文明重要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6]。历史中各个姓氏的家族在繁衍和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融汇和交流,形成不同姓氏的聚落,聚落因某一姓氏家族人数居多而以姓氏命名,例如“徐家河”因临小河且多徐姓而得名。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与人口数量相关,在姓氏的分布方面,安庆市、宿州市、阜阳市和六安市以姓氏命名的村落相对较多,且人口数量在省内排名均居于前五位;而合肥市人口数量最多,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却很少,这是由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姓氏因素逐渐被经济因素所取代。
2.经济要素空间分析
经济要素是聚落不断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的因素,在合肥市、蚌埠市和阜阳市以经济要素命名的村落数量相对较多,这与其历史经济发展状况颇有渊源。以合肥为例,西汉时,合肥属全国18大商贸市场之一;隋唐时期,合肥社会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裕;南宋时期,斗梁城中“百货骈集,千樯鳞次”;直至鸦片战争之前,合肥的经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7]。基于此,合肥市各村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以繁荣的经济为主导,这与村落名称以经济要素为主相吻合。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1 315个重要村落名称的详细分类和深入分析,且对其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的整理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探究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安徽省重要村落名称是根据一定地理环境要素来命名的,它体现着一定的自然和人文方面地理环境要素的命名规律;
第二,安徽省重要村落名称在数量分布上主要以人文要素命名,约是自然要素命名村落的两倍;在空间分布上以地级市单位统计,自然要素中以地形要素命名为主导,人文要素中以其他要素命名为主导;
第三,安徽省自然条件相对复杂,村落名称受自然环境要素影响明显,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因素在地名演变中逐渐成为命名的主导要素,并且体现在了村落名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