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青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八中学,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100)
引言:数学作为初中阶段教学中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与小学数学的教学相比较,初中数学往往在教材结构的设计方面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它对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书本上的理论和概念,还需要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保证其数学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促进其全面发展。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对于学生采取的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是权威,教科书就是不容质疑的真理。这种对于学生一味灌输式的教育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利于其主动探究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想最大程度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究精神,就要注重在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建立他们在自主探究方面的信心。比如,在对《有理数的加减法》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这样的题目:根据今天早上全国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显示,哈尔滨今天的最好温度为2℃,最低气温-23℃,那么请问同学们,这一天哈尔滨的温差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这个题目之前并没有学习过,对于大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同学们,你们是想由老师来先给大家进行分析解答,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此时,学生们大都会斗志昂扬的告诉老师,要自己先来挑战看看。在这节课中,作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敢于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摸索和实践,让他们体会探究学习的乐趣和喜悦,不断建立其在探究学习方面的信心。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以此来激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比如,在对《三角形》中三条边的关系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来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8cm、12cm和18cm的三根木棍,向同学进行提问,用这三根线段,能否通过首尾依次相连的方式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把最短的边减掉4cm,再继续向学生进行提问,重新得到的这三条线段,能否再次通过首尾依次相连的方式组成一个三角形?如果在将最短的一根木棍剪去一段,是否能够通过首尾依次相连的方式组成一个三角形?此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通过实验寻找正确答案。通过教师对于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和讨论的形式,直观的去感受和获取知识,从而得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一定会对课堂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在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想法,对于学习,他们同样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因此,针对这个阶段学生的教育来说,要更加注重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意识,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起到举一反三的巩固和复习效果,增强其探究能力的形成。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配任务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教学,增强他们的互动学习性,让他们能够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来不断探究问题,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二是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经验交流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将自己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通过共同探究,不断取得进步。三是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为学生布置探究作业,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比如,可以利用端午节假期对商场和超市的打折促销活动进行考察,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看看哪个活动更优惠,更有利于消费者。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进行主动探究,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2]。
结语:总之,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就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为他们创设准确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提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