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等待”

2019-11-27 17:29陈陆萍
名师在线 2019年14期
关键词:价钱大衣毛衣

陈陆萍

(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教学等待行为是对一些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接触新知识迷茫、由于心理胆怯不敢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一种无言的鼓励,它能够有效地化解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困惑,同时也有助于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1]。因此,学会等待与把握时机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必要教育方式。

一、“教学等待”的内涵

“等待”在百度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不立即行动,等待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的出现。“教学等待”是教师的一种修养,是教师爱心的体现,是师生间情感交融的坚实桥梁。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提出,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问题前,教师应进行适宜的等待;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在对该生的想法作出回应前,也需要进行适宜的等待。本文所讨论的小学教育课堂中的“教学等待”,不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能采取任何行动,而是指在学生疑难时、出错时、思考发言时伴随的积极且极有意义的相关教学行为。

二、“教学等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中,“等待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思考不等待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一般不会留足够的时间来等待学生的思考和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国家规定的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体育、艺术(音乐和美术)、健康、法制、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等,可谓面面俱到。在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下,教师要对学期的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计划编制和安排(固定课时/学期,40分钟/课时)。在课程教学进度相对较紧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将短暂的课堂时间花费在几个落后生身上。所以,很多教师遇到回答错误的学生,不会给其更多的时间思考,而是直接纠正并给予其正确答案,甚至有些教师会直接另请他人来回答问题。

(二)自主学习不等待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提倡高效课堂(特别是小学教育),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上课更是严格践行十二字方针“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教师在授课时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所以在课堂上经常能见到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小组讨论、合组学习、自主探究……但是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相对过于注重教学形式,没有对小组内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安排,讨论交流都是让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展示,而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则很少有表达的机会,其综合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学生反馈不等待

教学中的不等待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上。通常在每堂课结束后,教师都会问:“今天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这时,全班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没有。”试问,真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吗?大家都没疑惑了吗?知识点都掌握了吗?显而易见,不可能。

“教学不等待”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虽然地方发布的《关于实施教育部〈小学管理规程〉的意见》 中明确规定,每班人数不得超过45人。但由于地方生源的情况不同,或多或少班级会有学生超员的现象,然而教师不可能全面地照顾到每位学生。另外,因教学进度的安排比较紧张,教师也不得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从而导致学生只能适应各教师的教学模式。

三、针对“教学不等待”现象的几点建议

在新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情况下,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也需要努力改变课堂中“教学不等待”的现象。

(一)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完美,而对涉及的知识一带而过,最终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找规律——间隔排列》一课时,主要概括了两种规律:排成一行:首尾相同,开头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首尾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围成一周: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围成一周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拓展。在发现这种规律时,笔者通过课件进行动态展示,试图引导学生发现。当时只有一小部分优秀学生发现了规律,笔者立即将规律一带而过进行了总结。由于该知识本来就属于拓展性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些难度,笔者没有对其进行反复强调,反而一带而过,导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类似的习题,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来。看似教学环节完整的课堂,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却不完整。

(二)合理安排小组,提倡分工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自己的合作交流得到的知识,比教师直接讲授更容易接受。课堂教学也提倡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不应该只注重交流的形式,否则将会毫无意义,仍会出现“不会的学生仍然不会”的现象。

笔者在学习时看过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将每组的四个孩子分为ABCD四个等级。A同学在学习上稍微弱一点,小组讨论的时候A先发表自己的观点;B同学是成绩一般的学生,他负责对A的观点进行补充;C同学在学习上处于中上游的水平,负责记录;D同学是学习最好的,他负责对问题进行总结,并指派组员回答问题。这样的安排能有效地避免合作交流的机会只是学优生的“舞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三)重视学生的差异,等待与教学相伴

笔者曾经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和两步实际问题练习》一课时,遇到这样一道题:已知一件毛衣140元,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毛衣的3倍,求5件大衣多少钱?在备课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参认为此题只有两种解答方法:一种是先求出一件大衣的价钱,再求出5件大衣的价钱;另一种是先求5件大衣的价钱相当于几件毛衣的价钱。笔者并没有考虑其他的方法。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位平时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提出了其他方法,他认为: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毛衣价钱的3倍,所以5件大衣的价钱也是5件毛衣价钱的3倍,因此可以先算出5件毛衣的价钱再乘3,就可以算出5件大衣的价钱。他在表达的时候可能不是那么流利,但是最后在教师与学生的期待之下,他终于完整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笔者当时听到这个方法后眼前一亮,多好的想法啊!因此,教师要大胆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表达自己学习的所思所想。

结 语

教育需要等待,等待是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判断、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一种行为修养,是赏识学生的一种方法,更是教师爱心的体现[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放慢脚步等一等,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想法,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只有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真正需要、喜爱、有活力的课堂。

猜你喜欢
价钱大衣毛衣
可以听到你心跳的“毛衣”
算价钱
藏在毛衣里的爱
知了的大衣
不要,不要穿这件毛衣
不怕冷的大衣
五行真经(12)
穿大衣
不怕冷的大衣
花大价钱就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