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实验学校 钱赛华
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着眼,树立大语文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学科(课程)整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文献梳理,探索将小学生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操作思路,最终确定了以体艺“2+1”项目与小学语文中的习作教学互惠共生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小学生作文写作内容和课外锻炼拓展提供更为多样和丰富的选择。
教育部2011年5月22日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艺、艺术2+1项目”。具体是指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艺、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艺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终身教育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系统地设计能切实提高学生体艺技能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有效开发体艺教育功能。
共生的一种形态,指处于共生的双方,互相都能从对方得到某种生活上的利益,此称为互惠共生。这种关系不应纠结于孰重孰轻,而应提倡“合作共赢”,即倡导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密切配合,立足各自学科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作文素材丰富多彩,只要选择好整合的契合点,体艺“2+1”的参与只会为作文教学提供更为广阔而独到的视角和丰富的写作灵感,利用学科间的互补性、多样性、独特性,让丰富的学科知识材料成为学生源源不断的习作之源。与之同理,体艺“2+1”项目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互惠共生。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小学阳光体艺活动的发展也遇到自身的难题,仅仅依靠校内的锻炼时间,仍然远远不能实现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课程任务,加上受限于家长教育理念和相应监督措施的不足,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难以养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艺意识”的课程目标更成为“镜花水月”,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语文和体艺教师可谓“不谋而合”,希望借助学科整合的实践,互惠共生,摸索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教学之路。
语文写作的精度,对学生使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体艺教学中技能训练也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若是有机地结合这两个方面,在体艺教学中,对学生整个技能训练的逻辑性高度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体艺“2+1”活动,我们可以进行习作的点、面都很多,如体育童话、体艺比赛、体艺训练、体艺游戏、体艺课堂等,可以设计写人、写游戏、写活动、写事情及感谢信、建议书、申请书等应用文。体艺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丰富的素材,也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全部知识向学生灌输,在让他们自己去训练、消化和领悟。而体艺教学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活动空间,和其他教学相比差距很大。学生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体艺活动中无拘无束,自由发挥。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将基本的教学理论向学生讲授完之后,再对关键点进行训练,通过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对学生的观察力进行培养。对于学生作文写作而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一旦想象力和观察力缺乏,则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抓不住重点,出现胡子眉毛一起抓的情况。而体艺课教学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通过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训练,为语文写作夯实了基础。
体艺“2+1”活动是小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大课间活动、体育比赛、艺术特长的训练……这些活动能直面儿童内心世界,是童年的“主题曲”,是学习活动的“原始状态”,它能够解放孩子的精神束缚,释放他们自由独特的个性。将体艺活动与习作教学相融合,可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写作气氛,调节学生的写作心态,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促使学生懂得作文应该写什么,学生容易写出“合格+特色”的作文来。在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观察、体验、交流等都成了一种迫切的需要,此时让学生动笔,真正做到了“情动而辞发”。
体艺活动和作文关系非常密切,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让孩子动起来,尽情抒写课堂的精彩,既解决作文的素材问题,让学生“有米可炊”“有米乐炊”,同时提高学生参与体艺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动作训练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