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喜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化学中的微粒观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与现实差距也比较大,因此很难为初中生所理解。但是,学生需要对微粒的运动模式及相互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才能构筑自己的微粒观,形成对化学学科基本的认知。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微粒观。然而,微粒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慢慢铺垫,逐步深入,学生才能加深对微粒观的认知,真正形成自己的微粒观。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微粒观,将抽象的概念观念渗透到知识里,本文从微粒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重难点出发,列举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化学教学有所帮助。
化学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之一,也是化学观念最基础的观念,贯彻于整个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学习化学中的宏观世界时,可以通过对微粒观的学习,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从而对物质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学习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微观世界时,可以通过对微粒观的学习,对分子、原子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对微粒的特性有所了解。学生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符号时,可以通过对微粒观的学习,理解符号的本质,以加深对整体知识的掌握。因此,微粒观的形成对于学生学习好化学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微粒观的学习要求其掌握以下三点:第一,世界万物都是由更小的单位所构成,即微粒,它们往往肉眼不可见;第二,微粒与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隔;第三,微粒永远在做无规则运动。然而,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这一特点,在初中教材中没有进行重点强调。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理解化学微粒观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用形象化、生动的方式来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
微粒观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将其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因此,教师可以使用类比、比喻、比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将抽象的理论转换为具象的情景。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分子热运动与豪猪聚集取暖进行类比,或者将分子拟人化,描述分子的运动路线,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学生构筑化学微粒观需要学会从现象中提取观念,因此,学生需要从这些类比和比拟中寻找出共同点,以更好地构筑自身的化学知识体系。
除了使用比拟等方式,教师还可以使用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小程序等模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多媒体可以利用动画、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展示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微粒运动的过程,这种展示往往比较动态、立体,能够使学生对微粒形成直观认知。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灌输以信息,而是学生通过自主吸收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这个过程作为一种个性化的体验,是无可取代的[1]。
在进行多媒体展示的同时,教师可以将分子和原子这些微粒提炼成模型,并配以深入讲解,从而使学生对微粒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感悟、内化和迁移,可以更好地理解观念,提升总结的能力。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做化学实验加深对微粒观的了解。实验的方式给了学生一次进行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微粒观作用于宏观世界的现象和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作用原理。而模型则给了学生一个可触的理解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些模型,形成形象的认知。教师可以在教学道具中准备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等,还原书本上抽象的图片,以帮助其形成立体空间的观念。
教师的准确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一种比较直观的认知。但是,教师需要注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例如,在微粒观实践的模型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用模型来展现某一宏观变化的本质,通过给学生展现模型的具体摆放、模拟变化的过程,并用语言进行解说和分析,将这种观念逐渐渗入学生的具体实践操作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微粒观的形成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普及“微粒知识”,让学生对化学微粒有正确的认知,并能对其基本特征有所把握。然后,教师需要深化学生对化学微粒的认知,让其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积累知识,接触到更多的微粒,以完善其微粒观的构筑,并在学生进行知识比较与联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微粒之间的关系与特征。最后,教师还可以将微粒观在教学中进行渗透,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巩固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本文将在下文针对这三点过程进行介绍。
学生需要对化学微粒有正确的理解,这是有效开展后续知识教学的基础。化学中有多种微粒,每种微粒之间还有不同的联系,这些微粒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应用。
学生对基本微粒有所了解后,教师需要通过实例的分析,来帮助学生实现微粒观的构筑并巩固这种观念,让学生对物质的形态、物质的构成、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的研究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例如,教师还可以在讲解多种例子后,对某一特定、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同一物质的微粒在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具体变化。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还是学习具体元素,都会涉及微粒观的运用。教师可以在多种教学情境下,不断渗透化学微粒观的知识,以不断巩固学生对微粒观的认知。教师需要通过挖掘这些有效的教学素材,将新的知识与微粒观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微粒观的基础上,逐步掌握新知识,并加深对微粒观的认知。
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微粒观这种化学学科里的基础观念,有助于其从化学视角看待世界。为了教学中更生动形象地展现化学微粒观的本质,教师可以使用比拟类比和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用模型和实验让学生进行感知,使用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理解,使微粒观贯穿于整个化学的学习中。并且,教师需要在学生正确认识并运用微粒观知识后,不断地在后续教学中巩固这一知识,以帮助学生构筑整个微粒观的知识体系。